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论今文字正体、草体演进的同步性

发布时间:2017-10-31 10:13

  本文关键词:论今文字正体、草体演进的同步性


  更多相关文章: 隶变 隶草 汉代木简 草篆 汉字学 钟繇 古隶 郭绍虞 居延汉简 启功先生


【摘要】:正所谓今文字,指的是隶变之后隶书和楷书阶段的汉字,与古文字相对而言。除隶书、楷书这样的正体之外,还包括隶书阶段的隶行、隶草以及楷书阶段的行书、今草(我们将它们统称为"草体")。关于这一阶段各种字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字体之间的关系,人们往往持不同见解。如郭沫若认为:"隶书是草篆变成的,楷书是草隶变成的。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辩证地互为影响。"~([1])郭绍虞也认为:"事实上,我们看了汉代木简中的草书,就知隶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关键词】隶变;隶草;汉代木简;草篆;汉字学;钟繇;古隶;郭绍虞;居延汉简;启功先生;
【基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汉字数字化背景下的字体研究”项目(12YBYYX0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J292.1
【正文快照】: 所谓今文字,指的是隶变之后隶书和楷书阶段的汉字,与古文字相对而言。除隶书、楷书这样的正体之外,还包括隶书阶段的隶行、隶草以及楷书阶段的行书、今草(我们将它们统称为『草体』)。关于这一阶段各种字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字体之间的关系,人们往往持不同见解。如郭沫若认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2 郭绍虞;;草体在字体演变上的关系(下)[J];学术月刊;196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宽;汉字构形方式的动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朱志荣;商代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薛静;;浅析汉字的起源及其产生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4 罗葳;李霖;王忠伟;;中国原始时期社会生活管理思想[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孟玲英;;唐代篆书装饰性特点[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周晓文;李国英;;建立“信息交换用古汉字编码字符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陈雍;渤海湾西岸东汉遗存的再认识[J];北方文物;1994年01期

8 钱荣贵;;文字创生中编辑思想的萌生[J];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01期

9 林振宇;;论新莽六书之鸟虫书[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王力春;;十六国北朝碑刻的破体现象及其成因[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丹;甲骨文基y字形构形与使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岳红记;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5 杨继刚;汉灵帝鸿都门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贺文荣;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范方芳;中国史前用龟现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李正庚;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金钟淳;中国印章的特征和艺术性[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加深;书写材料和工具与隶变的关系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4年03期

2 赵立伟;从隶变看俗字的产生[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任晓明;;从西汉刻石看隶变[J];书法世界;2004年04期

4 付爽;;从内因和外因原理看“隶变”产生的原因[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王贵元;;隶变问题新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宇枫;周景环;;秦至汉初的简帛文字与隶变[J];群文天地;2011年21期

7 刘莉;;试评《隶变问题新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03期

8 樊俊利;;从战国时期六国金文角度看汉字的隶变[J];语文研究;2013年03期

9 向光忠;;"隶变"问题讨论(上)——隶变管蠡[J];历史教学;1992年08期

10 丛文俊;;"隶变"问题讨论(上)——从书体问题说到隶变的早期特征[J];历史教学;199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龙剑平;;汉字楷体的形成及其发展[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五云;;汉字系统形成过程中的民俗因素[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煜;碑派隶书是汉字隶变之伤[N];美术报;2013年

2 周树心;汉字刍议[N];贵州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凤山;隶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休兵;浅析“隶变”[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乐;马王堆简帛文字的隶变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3 田芳;隶变新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4 徐志学;汉字隶变和简化对形声字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漆光其;隶变楷变因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6 杨艳;隶书的产生及其审美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薛皖东;《干禄字书》所收俗字与敦煌俗字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21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121904.html

上一篇:墨生,诗意地安居  
下一篇:“请循其本”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7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