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诗书画印的融通在高校书法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本文关键词: 吴昌硕 融通思想 书法教学 借鉴意义 出处:《中国书法》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一位集诗文、书法、绘画和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吴昌硕在诗书画印等诸多领域中突出的创新实践与鲜明的融通思想,对我国高校书法教学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本文在简要梳理吴昌硕成就的同时,从高校书法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等角度上提出相应建议,力图探索书法教育向民族化与本土化转型中的积极因素。
[Abstract]:As a master of poetry,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eal cutting, Wu Changshuo has outstanding creative practice and distinct fusion thoughts in many fields, such as poetry,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printing. This paper briefly combs Wu Changshuo's achievemen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the transition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to 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
【分类号】:G642;J292.1-4
【正文快照】: 新昌象质辣独入法表四吴淳硕的和,特绘入现绝朴的信生『画画画在于作昌,综笔命用风创,大一为硕纵合挥力墨。作将写身『生横成洒,浓而中书意,海豪就中并淡从,法花其派平迈,,传干其形、鸟在』成;刘凸达湿作成篆画诸的就他江显出,品了刻中多领的作出超各的既的。艺军书了气乎得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季;;画家本色是诗人——读《吴昌硕诗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兴涛;;吴昌硕诗书画印的融通在高校书法教育中的借鉴意义[J];中国书法;2017年10期
2 刘方;;诗书画印中“诗书”的审美价值与启示——以吴昌硕为例[J];中国书法;2017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昌硕作品[J];美术研究;2002年03期
2 万新华;;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J];艺术探索;2005年04期
3 徐沛君;;论吴昌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J];荣宝斋;2006年06期
4 李永新;;与人交,与物融——漫谈吴昌硕的交游与性情[J];东方艺术;2010年16期
5 潘德熙;吴昌硕不守画坛“家法”?[J];咬文嚼字;1995年09期
6 杨士林;;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艺术发微[J];书法之友;1997年03期
7 浣溪斋主人;;吴昌硕精品《桃花图》[J];文化交流;2006年05期
8 ;吴昌硕作品[J];百花洲;2010年01期
9 陈培站;;试论吴昌硕书法艺术成因[J];青少年书法;2010年04期
10 朱浩云;吴昌硕的艺术与作品市场行情[J];美术观察;200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村言;征集难与真赝判断事关《吴昌硕全集》质量[N];东方早报;2014年
2 陈毛应邋马洪亮;吴昌硕纪念馆四馆资源共享[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琪森;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定居上海考[N];文汇报;2012年
4 高鸿;深受吴昌硕器重的画家尹沅[N];中国文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张亚萌;吴昌硕和他的弟子们[N];中国艺术报;2014年
6 顾村言 陈若茜 录音整理 实习生 李丹;吴昌硕:诗人之情怀,,耕夫之踏实[N];东方早报;2014年
7 金鉴才;吴昌硕和西泠印社[N];东方早报;2014年
8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陈永锵;画出己意 坦荡自然[N];美术报;2009年
9 吴人;说说《吴昌硕的水墨牡丹:姚黄魏紫有暗香》[N];中国文物报;2013年
10 记者 钱梦妮;吴昌硕与西泠印社[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小坂克子(久保克子);论吴昌硕的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2 柳时浩;吴昌硕、齐白石对近现代韩国画的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3 李淑辉;时空交界下的文化抉择[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王传峰;中日近现代书法交流比较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仲武;吴昌硕引书入画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岳文娟;浅谈吴昌硕写意花鸟画中线条的艺术魅力[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程颖泰;赵之谦与吴昌硕“梅花图式”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姚希金;中国古代扇面书法的形式特征及创作借鉴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5 杨瑞;吴昌硕书法篆刻融合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6 赵作龙;吴昌硕篆刻款识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7 张平;古拙·浑厚·苍润[D];云南大学;2016年
8 陈述;吴昌硕印章边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9 孙小玉;吴昌硕写意花鸟画色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鹏辉;吴昌硕绘画题跋艺术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3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47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