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书意文字:对中国书法的再认知

发布时间:2018-01-31 20:22

  本文关键词: 书法艺术 书意文字 书法形态 书写符号 视觉节奏 视觉旋律 视觉图式 视觉维度 出处:《艺术百家》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书意文字的中国书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国家的文化战略发展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书意文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独有的视觉形态,书意文化的视觉传播规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书法的视觉构成形式更是书者应当关注的。书法形态与书写符号之间的不同组合关系会形成书法的视觉节奏和旋律,书法视觉信息的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决定着书法的视觉图式,而在书法视觉句法的意义单位上的感知相似性制约着对书法形态的理解,书法的视觉维度既可以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更广一些,也可以在结构动力学的剖析中更深一些,甚至可以在自然科学的实验室中验证自身。中国书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也不是"拼义文字",而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视觉文明形态——"书意文字"。
[Abstract]:Chinese calligraphy, as a character of calligraphy and meaning, plays a unique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t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haracter of book meaning is the unique visual for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law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book meaning culture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specially the visual form of calligraphy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calligraphy forms and writing symbols will form the visual rhythm and melody of calligraphy.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and content of the visual information of calligraphy determines the visual schema of calligraphy, while the similarity of perception on the unit of meaning of the visual syntax of calligraphy restri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 of calligraphy. The visual dimension of calligraphy can not only be broader in the view of receptive aesthetics, but also deeper in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dynamics. It can even be verified in the laboratory of natural science. The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calligraphy prove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are not "phonetic characters" or "spelling characters". Chinese culture is a unique form of visual civilization-the book-Italy tex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J292.1
【正文快照】: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证明,汉字图像性的视觉形态。脑科学从视神经技术和认知理实验上也充分验证,“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文”①。作为中国书法作品的重要载体的汉字,在表层面的书法形态上毫无疑问是一种视觉形式,在书符号上是一种“意思”甚至是“意义”的最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学新;;汉字拼义理论:心理学对汉字本质的新定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学新;方卓;杜英春;孔令跃;张钦;邢强;;顶中区N200: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J];科学通报;2012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仕春;;从复音词数据看上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赫钟祥;汉语、英语、日语音节比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李仕春;;从复音词数据看中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陈;勇于创新的书法艺术家包弼臣[J];文史杂志;1989年01期

2 金序兰;浅谈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的书法艺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Z1期

3 国泉;醉蘸黄河水 狂书华夏情——杨锡柱和他的书法艺术[J];市场研究;1997年03期

4 ;姚健书法艺术简介[J];山东农机化;1997年12期

5 曾铭;;天趣若随吾笔转 画禅无墨教谁参——释普荷及其书法艺术蠡评[J];书法艺术;1997年06期

6 李志华;;积淀与突破——梁修书法艺术述评[J];青年思想家;1998年02期

7 陈文轩;浅说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郭风;兼备众体,自成一家——浅说黄宝春书法[J];福建文学;2004年11期

9 叶枫;;根之情——冯国堂书法艺术展侧记[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7年06期

10 ;张惠臣艺术人生[J];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树华;;联墨·书法·时代·创新[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魏伯庆;;书法需要批评[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3 莫小不;;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李会;;浅谈如何创造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刘锋;;清代楹联大家的书法艺术简论[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夏东荣;;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国文化因素[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邓清远;;简论书法艺术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及异化[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陆玉麒;;书法艺术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9 顾鹤冲;;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10 钟明善;;序《余明伦书法选集》[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言恭达;书法艺术的时代审美转型[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贺少成;中国唐诗宋词书法碑林文化工程启动[N];工人日报;2010年

3 记者 舒鉴明 通讯员 闵宣;中国书法艺术执着的传播者[N];东方城乡报;2010年

4 谢庆立;笔歌墨舞见精神[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刘亚辉 刘虎 通讯员 王新平;翰墨飘香溢满园[N];保定日报;2011年

6 庞雄;瘦动 豪放 爽利[N];金昌日报;2005年

7 金桓;书如佳酒不宜甜[N];吉林日报;2005年

8 帅民风;因情生文 因文见情[N];文艺报;2005年

9 旭宇;心声与才气的结晶[N];人民日报;2008年

10 彭利铭;观苏士澍个展后的联想[N];中国艺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3 周延;弘一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4 杜浩;同构与冲突[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顿子斌;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D];兰州大学;2007年

8 李彤;论非艺术因素与书法艺术的发展[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9 潘倚剑;笔墨与中国书画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10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灿;孙过庭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杨蓓;平面构成中书法艺术的应用及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娟;刘自椟书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4 王成聚;论梁启超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暨南大学;2011年

5 赵慧;倪元璐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邹华;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对书法教学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红旗;字体设计与中国书法艺术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崔永升;永tF刻帖与题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敖侠;曾国藩及其书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沈利;汉代简牍书法形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9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479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e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