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造像题记书法的图像学研究
本文选题:佛教造像 切入点:书写者 出处:《中国书法》2015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佛教造像源自印度犍陀罗,后来传向东南亚各国。中国的佛教造像多种多样,如铜铸、金造的、石雕、凿壁等。北魏是佛教盛行的时期,造像活动特别繁荣,从贵族到平民,都捐资进行佛像雕造。在佛像的两侧、底座等处进行题刻,记录造像的原因、时间,记下发愿之辞,这些文字被称为造像记。造像记的书法水准不一,且多数并不留下书写者名字,书写者大多也并非名家圣手。相对于佛教造像而言,造像记的作用并不十分重要。因此,清代以前,并没有多少学者关注造像记,直到乾嘉学派重视搜碑访碣、碑学兴盛,造像记以及其书法风格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清代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就记录了许多北朝的佛教造像书法。王昶谈道:"按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大抵所造者释迎、弥陀、弥勒及观音、势至为多。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石窟,或造佛龛,或造浮图。其初不过刻石,其
[Abstract]:The Buddhist statues originated in Gandhara, India, and were later spread to various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There are a variety of Buddhist statues in China, such as bronze, gold, stone carvings, wall chisels, etc.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as a period when Buddhism was prevailing, and the statue activities were particularly prosperous, ranging from aristocrats to civilians. On both sides of the Buddha's statue, the base and other places are engraved to record the reason, time, and vow of the statue, which are called statues. The calligraphy standards of the statues vary. And most of them did not leave the name of the writer, and most of the writers were not the holy hands of the famous artists. Compared to the Buddhist statues, the role of the idols was not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few scholars paid attention to the idols. It was not until the Qianjia School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search for tablets, the study of tablets flourished, and statues and their calligraphy style were gradually taken seriously by people. For example, Wang Chang of the Qing Dynasty, Jin Shi Dian, Lu Zengxiang, Bazhong Room Jinshi Correction, recorded many Buddhist statues and calligraphy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Wang Chang said, "the monument was erect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e, which began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ended in the middle of the Tang Dynasty. Maitreya and Quan yin have a great deal of potential. They are engraved on cliffs, stone tablets, grottoes, shrines, or floats.
【作者单位】: 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分类号】:J2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林,郭银堂,符宁乐;山西宁武东魏佛教造像碑考记[J];文物世界;2003年06期
2 ;散佚海外的佛教造像艺术珍品[J];中国宗教;2004年06期
3 李森;唐仲明;;“中国北朝佛教造像及其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文物;2006年04期
4 潘勇;;汉唐佛教造像的形象阐释[J];国画家;2007年04期
5 李_g;;解析中印佛教造像艺术[J];美术大观;2008年04期
6 沙武田;;《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出版[J];敦煌研究;2009年06期
7 萧玟;;《山东白陶佛教造像》简介[J];考古;2012年10期
8 孙振华;;佛教造像与世界文化的交流[J];读书;1986年11期
9 楼培敏;;佛教造像的宗教和艺术意义[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10 王可平;;中印佛教造像区别探析[J];民族艺术;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蔡伟堂;;佛教造像——敦煌佛教造像的君权意识[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茅子芳;;如何加强对宗教文物的保护[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3 王可平;;西北雕塑与民族意识[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4 何志国;;论早期佛像在长江流域的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征;;库木吐拉GK20窟和北凉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比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田怀清;;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南诏寺庙遗址出土释迦、多宝佛教造像的初步研究[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山西:佛教造像“穿越”千年[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李培林 郭银堂;山西忻州出土北朝至唐佛教造像[N];中国文物报;2013年
3 记者 张芹 通讯员 王静;市博物馆将办佛教造像展[N];连云港日报;2008年
4 本报实习生 孙青 本报记者 刘萍;2895件佛教造像及残片重现北朝文化神韵[N];河北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杨一苗邋耿凌楠;陕西留坝县发现隋唐佛教造像龛[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记者 根秋多吉;我州发现国内最早的后宏期摩崖佛教造像[N];甘孜日报(汉文);2011年
8 记者 刘钢 俞铮;青州佛教造像亮相柏林[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马世长;从《河南佛教石刻造像》的出版 谈佛教造像资料的整理与研究[N];中国文物报;2010年
10 邺城考古队;河北邺城遗址发现佛教造像埋藏坑[N];中国文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刘京涛;蒙原佛教造像变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叶原;胡汉文化互动与北魏佛教造像衍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5 王梅格;十个微笑[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6 白文;关中唐代佛教造像的图像志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华;论唐代佛教造像的丰腴化[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2 姚远;邢窖佛教造像艺术的形成流变与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15年
3 张晓霞;唐代佛教造像中的世俗化及其现代启示[D];山西大学;2015年
4 邓家安;佛心万象—我的佛像雕塑创作[D];南京大学;2014年
5 王雨亭;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的U字形衣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虞黛筠;吐蕃佛教造像服饰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7 于芳雪;天平样式的形成[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8 陈彤;汉地佛教造像服饰样式及源流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9 董立军;青州佛教造像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10 王雅茹;试论北齐青州佛教造像的审美风格[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65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5659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