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异态”说与碑学书法形式美学基础构建
本文选题:碑学书法 切入点:“异态”说 出处:《中国书法》2017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以学术的"新理"确立了碑学书法系统,并喊出一个口号:"盖书,形学也。"[1],围绕"形学"观念,康有为对碑学书法形式进行审美"观看",提出"异态"说。此说摒弃了帖学书法主观内心的审美关照,直接进入碑学书法形式讨论。"异态"说以表象的方式将碑学书法形式融入审美之中,形成碑学书法形式美学构建基础。
[Abstract]:Kang Youwei established the calligraphy system of tablet study with the academic "Xinli" in "Guang Yi Shuang Ji", and shouted a slogan: "cover the book, learn the form also." [1] around the concept of "form study". Kang Youwei has esthetically "watched" the calligraphy form of tablet study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heterogeneity". This theory has abandoned the aesthetic concern of the subjective heart of calligraphy. The theory of "heterogeneity" integrates the calligraphy form of tablet study into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 the form of appearance, and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calligraphy form of tablet study.
【作者单位】: 襄阳书画院;
【分类号】:J2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夕闻,董世斌;清代碑学兴盛成因略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杨建军;;山谷碑学——黄庭坚在碑学书法实践上的艺术成就[J];美术学报;2011年05期
3 罗炳生;;林君选与岭南书法重镇——佛山书法碑学的承传[J];南方论刊;2013年08期
4 张红军;冯利莉;;碑学家笔法理论的体系建构——清代碑学建构的逻辑起点及其含义的最终生成[J];文化艺术研究;2014年01期
5 吴皖堂;;从思想史角度看清代碑学的几个现象[J];中国钢笔书法;2009年08期
6 薛帅杰;;碑学运动与国画改良比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4期
7 姜寿田;;碑学情结——何来胜的隶书创作[J];观察与思考;2009年05期
8 白林坡;;明末清初关中“前碑学”研究(下)[J];荣宝斋;2010年01期
9 孟凡胜;;清代碑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10 张铁民;;碑学思潮和新文化运动[J];书法之友;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宗然;;初学书法谈[A];北京三希堂艺术院艺术家文集[C];2007年
2 李会;;浅谈如何创造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铎;立足碑学 深入经典[N];中国艺术报;2010年
2 宗嫳;从书斋走向市场的书法艺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沈鹏;书法的环境变异与持续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秦永龙;加强古文字书法的研究与探索[N];中国艺术报;2006年
5 刘建民;漫谈书法创作与书法美学价值[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6 王渊清;创新——书法艺术的永恒主题[N];美术报;2008年
7 张海 全国政协常委;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N];光明日报;2010年
8 王岳川;30年“书法复兴运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王向峰;推动书法艺术创作的有力方式[N];沈阳日报;2010年
10 潘学聪;让书法成为坚实的现实存在[N];中国艺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民德;晚清碑学思潮研究(1814-1911)[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2 季琳琳;“技”与“艺”的转捩—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发展状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3 李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章剑华;中国书法的现代构建[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吴鹏;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牛子;书法正体文字形态之沿革[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7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岳红记;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9 肖文飞;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0 张建华;碑学的发扬[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谱涵;汉隶对清代隶书发展的艺术影响[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朱超;两大碑学高峰[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棣宁;刍论碑学兴盛原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吴新来;清代岭南碑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陈文龙;激扬与反拨[D];重庆大学;2009年
6 李丽;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重构[D];江南大学;2009年
7 陈文瑞;小学书法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秦泗帅;山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宋红霞;新时期书法现象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加华才老;甘南藏文书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5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5758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