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印写意精神的融通
本文选题:篆刻艺术 切入点:写意精神 出处:《中国书法》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回顾中国篆刻史,书法对于篆刻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战国时期的古玺所使用的文字就是当时的金文,字形变化多端,疏密自然。汉代印章风格多样,制作精美,是印章史上的高峰期。汉印所用的缪篆文字由秦摹印篆发展而来,字形方整,把秦代圆弧笔画的篆书加以改造,呈方折之势,寓统一于变化之中,造就了汉代印章的博
[Abstract]:Looking back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eal cutting, calligraph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eal cutting. The ancient seal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used the characters of that time, which were varied in shape and natural in density. The seals of the Han Dynasty were various in style and beautifully made. It is the peak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seal. The character of Miao seal character used in Han seal is developed from Qin imprint seal character, the character form is integrated, the seal character of circle arc stroke of Qin Dynasty is reformed, showing the tendency of square folding, which is unified in the change, and has created the Bo of the seal of Han Dynasty.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
【分类号】:J29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瀛;;“印从书出”的得与失——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梅跃辉;;透过“写意”之名看“写意篆刻”之精神[J];东方艺术;2014年24期
3 翟屯建;;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J];徽学;2002年00期
4 刘洪辉;;篆刻美学中的“遒媚”[J];红岩;2009年S1期
5 李敬平;;古代汉字行款成因探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廖晓晴;;清代考据学与篆刻艺术的复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阴胜国;;赵之谦与晚清印学之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年05期
8 蔡清德;;明代金陵篆书发展与文人篆刻之勃兴辨析——以徐霖等金陵书家及印人为视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4期
9 韦佳;;文彭篆刻风格特点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4期
10 方小壮;汉印审美观的确立、发展和深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设计版);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顾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朱天曙;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4 李淑辉;时空交界下的文化抉择[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5 莫武;由工匠之“艺”到文人之“艺”[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陈国成;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国强;从王世贞《_州山人四部稿》谈吴门隶书[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耿灿;孙过庭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逯国平;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刀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魏波;古玺形式美的发展与时代特征[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5 陈建平;宋代印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6 罗红胜;《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赖起凤;论篆刻艺术的书法基础[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江小敏;词句印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9 白洪锦;清代金石热对黄易印风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斐蓉;嘉靖年间宁波地区的金石书画收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海民的篆刻艺术[J];美术大观;2003年02期
2 史泓;品味美韵——评《自学篆刻引导》[J];美术之友;2004年01期
3 杨向东;篆刻催我奋进[J];新闻爱好者;2004年01期
4 唐春玉,翟熙伦;篆刻的两个发展方向[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董绍伟;对当代篆刻艺术独立地位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3期
6 杨抱林;;方寸艺术上的美学——李华年教授篆刻艺术作品欣赏[J];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02期
7 石以品;;中国篆刻艺术与古文字[J];艺术探索;2009年01期
8 ;篆刻艺术欣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J];中华民居;2009年07期
9 彭善民;;篆刻艺术小组:戒毒社会工作的本土创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10 滋芜;;滋芜篆刻艺术作品选[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茹桂;;《贾德宇书法篆刻集》序[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2 庞任隆;;中国篆刻艺术语言浅说[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三年)[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健亚 本报记者 冯俊锋;篆刻艺术能否走出低谷[N];四川日报;2001年
2 记者 张立行;篆刻:由冷转热[N];文汇报;2000年
3 潘国霖;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在人民大学举办[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郭青剑邋实习记者 张亚萌;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在京开幕[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叶一苇;小小方寸 万顷境界[N];光明日报;2007年
6 记者 蔡树农;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N];美术报;2006年
7 蔡树农;从新概念篆刻扯开去[N];美术报;2006年
8 ;当代篆刻名家谈篆刻艺术市场[N];美术报;2006年
9 特约记者 朱同;谈“当代篆刻艺术大展”[N];美术报;2007年
10 记者 文新;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宏;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铉京;明清中国篆刻对韩国篆刻的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2 赖起凤;论篆刻艺术的书法基础[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鹏;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篆刻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石军海;篆刻中的笔意论[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5 韩学宁;篆刻艺术在当下日常运用中的几个现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6 李云并;易大厂篆刻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罗舒宁;论闻一多篆刻艺术[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8 王可;篆刻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与启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曲学朋;邓尔雅篆刻艺术的特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10 夏雷;篆刻与绘画形式美的互通[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600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6003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