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中国佛门书家之流变

发布时间:2018-03-13 12:08

  本文选题:中国 切入点:佛门 出处:《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国佛门书家之流变》一文以佛教和艺术的发展史作为纵线,并与同期主流书法的交织对比作为横线,从四个部分——即魏晋、隋时期;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来探讨佛门书法的流变史,得出僧人书法按照恪守古法和变通创新的两条并行共存线索之结论。具体每时期之特点见诸以下各个章节。 魏晋、隋部分,从以实用目的为开始的传播文字到赋予宗教情感审美的写经、刻经书法,直至以智永和敬脱所开创的古法与创新两条脉络的奠定,说明这一时期佛门书法与主流发展大体一致的特点。同时也强调了这一时期佛门书法、书家的影响和作用,如刻经书法的视觉意义;智永、智果所论《永字八法》及《心成颂》对字形结构法的总结,为促进楷书成熟作出的贡献等等。 唐、五代部分,突出佛教发展的鼎盛阶段,在禅宗的特殊价值取向影响下,佛门书家在创作上和理论上表现出的卓越才情和不凡建树,以及与当时主流审美——“尚法”不同的特征。重点强调以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书家对宋“尚意”书风的发端作用。 宋、元部分,从士大夫文人禅悦风气的盛行和僧人普遍士大夫化的事实出发,,阐述佛门与主流书法之间的互相影响渗透关系以及佛门释子对“尚意”含义的别解和发挥。 明、清部分,站在历史和宗教因素的角度,分析佛门书法泛受时风浸染,为世俗风气所左右的成因。同时也叙述明、清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特色,如兼善书画僧人,由绘画或碑版的启发,进而形成对书法笔、墨及形式上的突破成就。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calligraphers" take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art as the vertical line, and the intertwined contrast with the mainstream calligraphy of the same period as the horizontal line, from four parts: Wei Jin, Sui Dynasty, 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period, Song Dynasty, Yuan Dynasty, Ming Dynas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Buddhist calligraph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monk calligraphy has two parallel coexisting clues according to the adherence to ancient law and innov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can be found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Sui Dynasty, from the spreading of words for practical purposes to the writing of the scriptures that endow the religious emotion with aesthetic appreciation, to the calligraphy of the scriptures, an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cient method and innovation initiated by Zhiyonghe. It also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f Buddhism calligraphy and calligraphers in this period, such as the visual meaning of scripture calligraphy; Zhiguo's "eight methods of everlasting characters" and "Song of the Heart" summarize the method of font structure, and contribute to the maturation of regular script, and so o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highlighted the peak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pecial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Zen sect, Buddhist calligraphers showed outstanding talent and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creation and theory.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 at that time-"Shang Fa". 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original role of the hysterical calligraphers, represented by Huaisu, to the style of "Shang Yi" in Song Dynasty.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based on the prevailing culture of Zen and pleasure among literati and literati and the fact that monks are generally literati,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permea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mainstream calligraphy,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xertion of the meaning of "still meaning" by Buddhist scholar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Buddhism calligraphy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prevailing customs and custom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eriods, such as Buddhist monks who are also good a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spired by paintings or tablets, a breakthrough in calligraphy, ink and form is formed.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2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佚名;;老外选书法[J];芳草(经典阅读);2011年09期

2 庄红宇;介绍《书法教程》[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4期

3 薛元明;;书法的习性:恒温,恒心[J];青少年书法;2011年12期

4 黄倩宜;;书法,改变了我[J];初中生;2011年23期

5 徐忠平;;书法随感(二则)[J];东方艺术;2011年16期

6 王毅;;佟铸艺术简介[J];记者摇篮;2011年07期

7 周文彰;;我的“世博书法”[J];银行家;2011年08期

8 ;书画、摄影作品[J];新天地;2011年07期

9 ;钟繇[J];中国钢笔书法;2011年08期

10 欧阳江河;;难以割舍的精神乡愁[J];诗刊;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水滴石穿——雷珍民书法》简介[A];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崔明;敖翔;张玉山;;书法与绘画练习对老年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魏宗仁;;古钱书法趣谈[A];甘肃省钱币研究(1998-2003)年学术论文集[C];2003年

4 郭耀明;李国英;;面板堆石坝堆石体的流变与湿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5 石谷风;;程奂轮的两幅书法剪纸[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蒋立群;;“中国书(艺)”之东方魅力及现代意义——“书法热”探奥(摘要)[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寒声;;从三晋傩戏看中原傩戏的流变[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8 王建华;陈锦剑;裴捷;;考虑固结流变的框架-筏板-土的共同作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钟明善;;序《余明伦书法选集》[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10 梅国雄;殷建华;;土体固结流变耦合模型[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志明 吴闻;雄厚遒丽的铁保书法[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张荣庆;平生最爱是书法[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陈方既;书法为什么有许多技法讲求[N];中国艺术报;2005年

4 吴江欣;书法的断想[N];吉林日报;2005年

5 朱中原 ;实用书法?艺术书法?[N];美术报;2005年

6 朱中原 ;“官员书法”与“书法经济”[N];美术报;2005年

7 潘泽峰 刘宏宇 刘雪庆 ;浅谈现代书法之“多媒体书法”[N];美术报;2005年

8 郭永杰;天水书法的高蹈与缺憾[N];天水日报;2005年

9 宋振林;自然天成独一家[N];武威日报;2005年

10 王化清;书法鉴赏[N];延边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金红;意识流艺术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D];苏州大学;2006年

4 高志;材料[液—固]流变界面传热机理与高梯度温变成型界面的建立[D];中南大学;2001年

5 赫广霖;戏曲与儒学[D];山东大学;2005年

6 魏燕彦;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D];浙江大学;2005年

7 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05年

8 郭肖青;海藻纤维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韩永胜;中国现代教育小说概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郭怀若;石涛书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涛;中国佛门书家之流变[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2 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郭琦;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流变与前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崔颖;论90年代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程兵;两汉骚体赋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6 罗香妹;我国电视新闻受众角色流变初探[D];中南大学;2005年

7 黄耀红;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流变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郑瑜;城市妓女形象之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姚青华;“应物象形”与“以物观我”[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君丽;公安派及其“性灵说”流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06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606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b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