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法教育研究
本文选题:宋代 切入点:书法 出处:《河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两宋三百多年间,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朝廷多重文轻武,出现的文化巨匠唐宋家八人,宋代占六人,而且成就非常高。绘画、书法艺术也成就卓著。宋代的书法艺术中,行书成就最高,书法教育也空前大发展。帝王的提倡、科举制度的影响、院馆的设置、“誊录”制度和“趋时贵书”、“刻帖”的盛行、“尚意”书风的出现,都对宋代书法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了影响。宋代书法教育规模空前扩大,产生了皇帝、群众、宗教人士等书法家群体,采用家学、私学等教育模式,书法教育不光有专业课,而且还有理论课,有了艺术教育的功能。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产生了代表性的书家宋四家,并且还有理论方面的成果。书法理论是在书法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对书法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在这些光环的映照下,宋代书法教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对宋代书风产生了影响,而且教学方法还被后世所运用。
[Abstract]:For more than 300 years in the Song Dynasty, it was a prosperous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e. The imperial court paid more attention to literature than to force, and there appeared eight cultural giant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ix of them in Song Dynasty, and their achievements were very high. The ar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as also remarkable. In the calligraphy art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in running calligraphy and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The monarch advocat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flue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rtyard, the system of "transcripts" and the "trend of the most expensive books", the prevalence of "engraving post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style of "Shang Yi" books. Both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cale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unprecedented, resulting in groups of calligraphers, such as the emperor, the masses, religious figures, and other calligraphers, who adopted educational models such as family studies and private studies. Calligraphy education had not only specialized courses. In addition, there are theoretical courses, which have the function of art education. Under this educational model, there are representative calligraphers, Song Sijia, and there ar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Calligraphy theory is based on calligraphy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it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Under these auras, calligraphy education in Song Dynast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not only on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in Song Dynasty, but also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d by later gener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29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4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5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6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7 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韦大文;;《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1611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6117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