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当代古玺印创作的文化担当与审美品格

发布时间:2018-03-15 12:00

  本文选题:玺印 切入点:审美品格 出处:《中国书法》2012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春秋战国的古玺印以难得的自然与天趣、超拔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近乎于童心的道体创作状态、类似于远古图腾的诡异与烂漫和多样化的审美取向成为了当代篆刻艺术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随着古玺印的大量出十和古文字研究的进展,使得当代古玺印的创作在创作意识、技法、视觉感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但在一定程度卜却忽视了形而卜文化精神的担当与审美品格的营造。使得古玺印的创作大多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视觉审美层面或者成为古玺印文化精神与审美特征的复制与翻版。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古玺印创作的文化担当和审美品格到底应该定位在哪里?这是关乎当代古玺印的创
[Abstract]:The ancient seal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ith rare natural and natural interest, supe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s close to the state of creation of the Taoist style in the heart of a child. The eerie, artless and diversified aesthetic orientation similar to the ancient totem has become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reference in the art of seal cut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seal and the study of ancient characters, the crea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contemporary ancient seal has been made. Techniques, N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visual sense, bu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bearing of cultural spirit and the creation of aesthetic character have been neglected. Thus, the creation of ancient seal is mostly confined to the superficial visual aesthetic level or. Become the re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seal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text, Where should the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and aesthetic character of the ancient seal be positioned? This is about the creation of the ancient seal.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
【分类号】:J2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畅;;红斑绿锈 神采奕奕 谈古玺印的鉴定与收藏[J];收藏家;2009年08期

2 孙冰;;存世皇帝玺印以清朝为主乾隆玺印数量最多[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45期

3 邵磊;;古玺印辨伪浅谈[J];荣宝斋;2010年07期

4 孙慰祖;;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06期

5 孙慰祖;;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续)[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07期

6 孙慰祖;;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续)[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09期

7 刘新民;;古代玺印中的“左(右)y桃支(丞)”新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王伟;;秦玺印封泥所见宫殿及其分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刘建峰;;玺印起源辩[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10 李理;;拂去历史的面纱 三方民国玺印续考[J];收藏;2012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宗远;古玺印的发展变化[N];北京日报;2000年

2 田名;御用玺印拍价飙升[N];上海金融报;2008年

3 磨占雄;方寸间有历史 笔墨端具匠心[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安徽 赵仲达;罕见的带钩钮古玺印[N];中国文物报;2001年

5 ;中国历代玺印艺术欣赏(上)[N];美术报;2000年

6 赵熊;古玺印的制作方法[N];中国艺术报;2004年

7 卢浪沙;中国文化表征之首[N];美术报;2010年

8 尔东;御用印玺 独领风骚[N];市场报;2008年

9 马钧;铁笔纵横铸苍雄[N];青海日报;2003年

10 李志强;简牍一宝封泥盒[N];中国商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春秋;明清帝王玺印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刘爽;吉林大学藏玺印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婉;东北地区金代以前古玺印综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海斌;秦汉玺印封泥字体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15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615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6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