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道教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傅山 切入点:道教 出处:《宗教学研究》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学术界颇重其位,视其书法理论为帖学转向碑学的先声,其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在书法史上均具有转折意义,而其标志性的书论就是其著名的"四宁四勿"。学术界目前对于"四宁四勿"为中心的书论研究多集中于政治伦理、书学流弊、新学术风气之兴起等角度,而傅山作为一个深具道家、道教情怀的道士书法名家,其"四宁四勿"为核心的书法美学思想之中所蕴涵的道家、道教美学思想却未为人所重视,故笔者在此意图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其书法理论,以揭示其书法美学思想中所融合的道家、道教崇尚朴拙、自然、真淳等美学观念。
[Abstract]:Fu Shan was a famous calligrapher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e academic circles regarded his calligraphy theory as the forerunner of his calligraphy theory, and both his calligraphy creation and calligraphy theory had a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His iconic book theory is his famous "Si-Ning, Si-Bei".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ircles focus on the political ethics, the disadvantages of calligraphy, the rise of new academic ethos, and so on. But Fu Shan, as a Taoist and Taoist calligrapher, the Taoist aesthetic thought contained in his "four Ning, four not" calligraphy aesthetic thoughts has not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so the author intends to take it from a new angle. A new field of vision examines his calligraphy theory in order to reveal the Taoism which is integrated in his calligraphy aesthetic thought. Taoism advocates the aesthetic concepts such as simplicity nature and truthfulnes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B958;J2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冀美俊;;傅山及其书法艺术[J];文物世界;2007年06期
2 潘运告;;纯任天机的审美观——傅山的美学思想[J];学术月刊;1986年11期
3 钟一鸣;;论傅山的书学思想[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鲍新山,张其凡;北宋名臣谢泌生平及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5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刘忠;康德的“因果观”探析——兼论与佛教“善恶报应论”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汪士;王晓玲;;美学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孙芳芳;;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徐惠;;论道家文艺观对宋徽宗书画创作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小磊;鞠辉;;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三幅画像的考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何国瑞;;《讲话》中的文艺学基本原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5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陈连波;北京道教宫观环境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粟亮;庄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学;2010年
6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映恺;;对话中转型:古典与现代间的张力结构——20世纪上半叶书法美学研究知识性征考察之一[J];书法赏评;2008年04期
2 张光兴;张劲松;;略论书法美及其创造──宗白华书法美学再议[J];美与时代(中旬);2009年11期
3 张光兴;;书法艺术的本质意义:“生命象征”──对宗白华书法美学又议[J];美与时代(下);2011年04期
4 顾根远;;一把开启书法美学堂奥的钥匙——简评《书法美学引论》[J];江苏社联通讯;1988年04期
5 白鹤;;书法美学方法论批判[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6 白鹤;书法美学方法论批判[J];文艺研究;1990年01期
7 童翎;;中国书法美学研究的新成果——介绍金学智的《中国书法美学》[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卢辅圣;《中国书法美学》述评[J];艺术百家;1996年02期
9 陈方既;;书法美学问题杂谈之二 书法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J];青少年书法;2006年06期
10 邱世鸿;;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的书法美学[J];书法之友;200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靳晓日;;中国传统书法美学中的文化精神[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甄质;关于书法美学的思考[N];盘锦日报;2007年
2 曲水流觞;《书法美学论纲》是抄袭的拼盘[N];美术报;2008年
3 儒子;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材《书法美学》[N];中国艺术报;2000年
4 李西岐;笔走龙蛇扬大风[N];甘肃日报;2000年
5 沈阳师范学院教授 董文;功夫在字外[N];辽宁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映恺;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D];浙江大学;2007年
2 谢建军;书法美学意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兆彬;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亚青;唐代书法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马琳;简论明清时期主要书法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3 曹阳;周汝昌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4 刘建会;唐代书法美学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4年
5 张欣;苏轼尚意书法美学思想简论[D];西北大学;2013年
6 吴明明;书法美学的立体阐释与当代书法创作走向的预测[D];重庆大学;2008年
7 张建华;康有为与古典书法美学终结[D];河南大学;2005年
8 周德威;书法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元民;“势”“意”“骨”“神”[D];山东大学;2006年
10 信玉薇;刘熙载《艺概·书概》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21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62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