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碑学书法实践
本文选题:碑学 切入点:张大千 出处:《中国书法》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清末民初,碑学书法达到一统天下之格局,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更从理论上将碑学的主张做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影响深远。进入民国后,尽管在杨守敬、沈曾植、李瑞清等碑派书画家的努力下,对于碑学主张的偏颇之处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同时不斥帖学,肯定了帖学的价值和碑帖融合的重要意义,但无疑碑学的主导地位依旧。张大千(一八九九一九八三)的书法创作典型地反映出民国初期书法审美观的价值取向。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alligraphy of tablet studies reached the pattern of dominating the whole world. Kang Youwei's "Guangyi Shuangji" ma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idea of tablet studies in theory,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After ente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spite Yang Shoujing and Shen Zengzhi, With the efforts of Li Ruiqing and other calligraphy and painters of the tablet school, the bias of the tablet theory is corrected, and the value of the post is affirmed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ablet post is affirmed. Zhang Daqian (18991983)'s calligraphy creation typically reflected the a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of calligraph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单位】: 四川省张大千研究中心;内江师范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ZDQ2012-08)成果
【分类号】:J2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傅京生;;新文化运动时期书法与民国书法之关系[J];书法之友;1999年10期
2 刘英华 ,冯杰;论《石门颂》与《石门铭》的书法艺术[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杨诗云;论张大千先生的书法[J];四川文物;1998年03期
4 刘振宇;;上海成都民间收藏曾熙信札选注(上)[J];收藏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帆;;陈宝琛书法艺术管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于军民;;张大千与《瘗鹤铭》——兼及《石门铭》对“大千体”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3 韩刚;;张大千书法分期考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况锐;;管窥曾熙晚年画艺及风格形成原因[J];兰台世界;2014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全亮;论范晔《后汉书》在南北朝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静宜;白蕉书法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峰;陕南交通碑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军;;山谷碑学——黄庭坚在碑学书法实践上的艺术成就[J];美术学报;2011年05期
2 罗炳生;;林君选与岭南书法重镇——佛山书法碑学的承传[J];南方论刊;2013年08期
3 张红军;冯利莉;;碑学家笔法理论的体系建构——清代碑学建构的逻辑起点及其含义的最终生成[J];文化艺术研究;2014年01期
4 吴皖堂;;从思想史角度看清代碑学的几个现象[J];中国钢笔书法;2009年08期
5 薛帅杰;;碑学运动与国画改良比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4期
6 姜寿田;;碑学情结——何来胜的隶书创作[J];观察与思考;2009年05期
7 白林坡;;明末清初关中“前碑学”研究(下)[J];荣宝斋;2010年01期
8 孟凡胜;;清代碑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9 张铁民;;碑学思潮和新文化运动[J];书法之友;1994年03期
10 葛兴久;熔汉铸魏 中通外和——记葛家修先生的碑学探索之路[J];书画艺术;200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辛勋;19世纪朝鲜的碑学书法[N];中国文物报;2010年
2 李铎;立足碑学 深入经典[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吴又华;独钟碑学[N];美术报;2001年
4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教授 叶培贵;浅析书法演进理路[N];光明日报;2009年
5 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振濂;追求拙丑的傅山[N];太原日报;2007年
6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N];美术报;2006年
7 徐建融;碑学鼻祖山林气象[N];中国商报;2003年
8 陈智;回归书法本体[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邓黄涛;宋、清两代颜系书法群体比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衡正安;书东方神艺 报世界和平[N];中国艺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民德;晚清碑学思潮研究(1814-1911)[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2 张建华;碑学的发扬[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3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超;两大碑学高峰[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棣宁;刍论碑学兴盛原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吴新来;清代岭南碑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陈文龙;激扬与反拨[D];重庆大学;2009年
5 任军;清初隶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盛夏;从论书诗看清代碑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唐颖明;碑学与帖学之比较[D];天津大学;2006年
8 郭建党;碑学风气下的不同取向[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9 徐磊;碑学兴起对行书发展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薛帅杰;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2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64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