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篆刻残崩与书法涨墨比较
本文选题:篆刻艺术 + 涨墨 ; 参考:《中国书法》2012年12期
【摘要】:正篆刻艺术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审美自觉开始成为这个艺术门类的主题。随着文彭和何震等人对于篆刻艺术的不断开拓发展,艺术美感开始在篆刻中充分彰显。在这样的审美追求中,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残崩之美成为明人篆刻艺术的重要特色。这种艺术追求相对于过去的玺印风格而言是反其道而行之,从某种程度来说,属于以丑为美的流行印风,然而,这种风格在当时和今天都已然被接受并受到广泛关注。当这样的篆刻艺术风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began to be the subject of this art categ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al cutting art by Wenpeng and he Zhen, the aesthetic sense of art began to manifest in seal cutting. In such aesthetic pursui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beauty of immol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art of seal cutting in Ming Dynasty. The pursuit of this kind of art is opposite to the seal style of the past. To some extent, it belongs to the popular style of printing with ugliness as beauty. However, it has been accepted and widely paid attention to at that time and today. When this seal cutting art style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J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宏;;文彭对篆刻艺术的中兴之功[J];书法世界;2004年02期
2 韦佳;;文彭篆刻风格特点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建民;;王铎草书影响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卓;;傅山之刺世杂剧《齐人乞食》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3 王晓蓉;;石涛绘画的荒率、丑怪及其社会背景[J];当代艺术;2009年01期
4 曹坤坤;;董其昌“生熟”书画理论简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吕金光;;晚明尊碑意识与倪元璐书风研究[J];东方艺术;2014年04期
6 陈力子;;园林与家具:晚明文士精神栖息之所与身份构建载体[J];博物馆研究;2015年01期
7 王毅霖;;“超稳定结构”与中国书法美学现代转型的境遇[J];东南学术;2015年04期
8 韦渊;;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田葵;;武生功夫:能宗历代出现代——读邹武生书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刘元良;;晚明书法尚奇风格成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赫赫;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张平;雷德侯的中国艺术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4 谢萌;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基础及其实践[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5 蔡清德;十五至十六世纪金陵书法的区域性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王进;元代后期文人雅集的书画活动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周琦;今古文经学对《内经》学术传承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8 潘倚剑;笔墨与中国书画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许以冠;正法·真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10 汪沛;徐渭文化心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硕;中国明清时期的墨谱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沈倩;清代行草流变及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牟晓林;十八世纪中国瓷绘西洋人物图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亓翠利;米芾及其书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成永兴;明赵]!书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梅跃辉;竖轴形式与明中晚期书法形式表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7 王晓丽;见微知著[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8 刘娟;傅山文艺思想中的丑观论[D];苏州大学;2011年
9 刘丽颖;邢侗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叶俊;二王书风的影响及其分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大利;一部雅俗共赏的篆刻读物[J];美术之友;2002年01期
2 黄国楹;印者,信也——体例严谨的《中国篆刻全集》[J];美术之友;2002年04期
3 刘宗超;;篆刻艺术的定位与发展刍议[J];艺术教育;2003年06期
4 ;邱运昌篆刻艺术欣赏[J];环境导报;2003年18期
5 叶一苇;浙江是我国篆刻艺术发祥地[J];今日浙江;2003年01期
6 ;甘海民的篆刻艺术[J];美术大观;2003年02期
7 史泓;品味美韵——评《自学篆刻引导》[J];美术之友;2004年01期
8 杨向东;篆刻催我奋进[J];新闻爱好者;2004年01期
9 唐春玉,翟熙伦;篆刻的两个发展方向[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董绍伟;对当代篆刻艺术独立地位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茹桂;;《贾德宇书法篆刻集》序[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2 庞任隆;;中国篆刻艺术语言浅说[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三年)[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一苇;《原来篆刻这么有趣——李岚清印痕》读感[N];美术报;2007年
2 尹鸿祝;李岚清篆刻艺术讲座举行[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木子;李岚清篆刻艺术讲座在京举行[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曹昕;让更多人走进篆刻艺术的世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 骆們們;中国篆刻艺术 中华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2011年
6 范迪安;李岚清的篆刻书法艺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 骆們們;走向21世纪的中国篆刻艺术[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韩天衡;为篆刻而生的女性[N];美术报;2012年
9 李岚清;艺境情怀说篆刻[N];光明日报;2012年
10 徐燕 王鹏程;不负岚清同志殷切期望 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成为城市名片[N];镇江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宏;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利泽;丁敬篆刻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申铉京;明清中国篆刻对韩国篆刻的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赖起凤;论篆刻艺术的书法基础[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鹏;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篆刻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石军海;篆刻中的笔意论[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6 韩学宁;篆刻艺术在当下日常运用中的几个现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7 李云并;易大厂篆刻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罗舒宁;论闻一多篆刻艺术[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9 王可;篆刻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与启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曲学朋;邓尔雅篆刻艺术的特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本文编号:1788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78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