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帖学书风的包容性研究
本文选题:帖学 + 书风 ; 参考:《新美术》2012年04期
【摘要】:正"永嘉之乱"以后,新书风的中心由洛阳转移到了江南一带。王羲之的书名开始兴起并迅速传播,到了庾翼去世,东晋书坛便彻底由王羲之独领风骚。他作为东晋书风的标志,变革"古形",拥有着"今体"书法的基本特征。王献之的"妍媚"和"逸气"则是东晋后期书风的特征。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书家,王献之将其父的"今体"予以发展,并且进行了自我的再创造,形成了"父子之间又为古今"。他所创制的行草书逸气纵横,是推陈出新的典范。然而真正将王氏父子,特别是王羲之推上历史舞台,使其地位超凡入圣的是唐太宗。王褒入关后,北周出现效仿南朝书
[Abstract]:After Yongjia chaos, the center of the new book wind shifted from Luoyang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ang Xizhi's title began to rise and spread rapidly, and by the death of Yu Yi, the book world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was dominated by Wang Xizhi. As the symbol of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he reformed the ancient form and possess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lligraphy of the present style. Wang Xianzhi's Yan Mei and Yi Qi are the features of the late Eastern Jin Dynasty. As a gifted calligrapher, Wang Xianzhi developed his father's "present body" and recreated himself, forming "father and son are ancient and modern." His creation of the cursive style, is a model of innovation. However, it was Emperor Taizong who really put Wang's father and son, especially Wang Xizhi,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After Wang Bao's entry,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appeared to emulate the book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分类号】:J2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凡胜;;清代碑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2 兰浩;;帖学不继 碑学未成 碑帖相融的稚弱——清代书法反思[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刘志宏;浅论碑帖结合现象[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高波;;疏落有致,娟秀平正——解读刘金林书法作品[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4期
5 罗海东;碑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当代书坛流行“伪二王”?[J];中国书画;2011年08期
7 张小庄;《淳化秘阁法帖》对后世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0年04期
8 本刊编辑部;;碑学与帖学[J];青少年书法;2006年12期
9 索宏源;;疏朗清爽气贯神[J];青少年书法;2003年02期
10 郑为人;康有为帖学观发微[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云飞;;流行书风浅议[A];北京三希堂艺术院艺术家文集[C];2007年
2 彭一超;;试论联墨艺术的时代性[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何洁;张学忠;;有容自从容[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佟培基;;试论李白书风[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5 叶鹏飞;;浪漫主义书风的绝响——傅山书法之意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邓清远;;简论书法艺术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及异化[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蔡栋;;楚调自歌 风神超迈[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8 谢柳青;;书家毛泽东[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9 佟今;;联墨的二重性:实用和审美[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建;;朱熹的书法艺术[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张海;成就与启示[N];光明日报;2008年
2 白谦慎;书法史研究的理论价值[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 傅申;从存疑到肯定[N];人民日报;2010年
4 嘉夫;“渊源与流变——二王与帖系书法研究展”全国巡展首展举行[N];文艺报;2007年
5 陈纬 书法家、浙江美术馆副研究员;上善若水[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杨竞;不临帖死路一条[N];辽宁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严长元;清溪品书韵 墨香沃农家[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马世晓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理事 浙江省钱江书画院名誉院长 国际书法家协会顾问;书风之于今日中国[N];团结报;2011年
9 高鸿;地域书风的形成分析 以漳、厦、泉三地为例[N];美术报;2007年
10 马泉萍;腹有诗书气自流[N];美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建;晚清贴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汪世基;当代台湾书法创作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4 何学森;论行书的形成与风格演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孟云飞;两晋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黄一鸣;王铎书法的形式与空间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8 张恒奎;草书体的形成与演变[D];吉林大学;2008年
9 潘倚剑;笔墨与中国书画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10 虞晓勇;隋代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洁;二王帖学书风在近现代的复兴与嬗变[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贺芳;清中期帖学书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叶俊;二王书风的影响及其分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曹恩东;明末书风嬗变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海涛;清末民初书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沈倩;清代行草流变及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威;落寞与超脱[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叶立文;论“八桂书风”的建构及其意义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淑;从清代书风特色论赵之谦创新的艺术风格[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永金;论影响清初帖学衰微的几个因素[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788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78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