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接受史的几个问题
本文选题:接受史 + 二王 ; 参考:《中国书法》2013年03期
【摘要】:正从东晋到清代,王献之的历史影响经过了千馀年的流变过程。其间,褒扬与贬抑交织,每个时代的阐释角度各有不同,王献之的意义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其中以唐代为分水岭,唐代之前主要是在今体书法典范的讨论中不断寻找王献之的历史定位;自北宋起,则不再以二王的优劣作为讨论主题,开始了不同视角下散点式的讨论和阐释,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在这千馀年的流变过程中,有几个主题词几乎贯穿始终:
[Abstract]:From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Wang Xianzhi's historical influence went through a thousand years of rheological process. During this period, praise and derogation are intertwine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each era is different, and Wang Xianzhi's meaning has been constantly enriched. Among them,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watershe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it was mainly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alligraphy model of the present style that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Wang Xianzhi was constantly sought; sinc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two kings were no longer the subject of discuss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cu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different angle of view,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 is very obvious. In the course of this thousand years of evolution, there are several theme words running through almost all the time: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分类号】:J29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有自己作为的“接受史”——《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在接受史研究上的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郭自虎;;从作家并称的接受分野看文学接受史中的道德评价因素[J];东方丛刊;2008年02期
3 陈文忠;;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陈文忠;;为接受史辩护——《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的学术意义[J];文学与文化;2011年03期
5 叶黛莹;;接受史:为文学、文化史提供另一种参照系——读《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J];燕赵学术;2012年02期
6 蒋佳妮;;刍议李清照接受史[J];青年文学家;2013年01期
7 章辉;读曾军《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8 陈文忠;;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J];江海学刊;2007年06期
9 袁晓薇;;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变异和突围[J];学术界;2010年11期
10 吴怀东;;唐代排律接受史研究的开拓与延伸——沈文凡教授《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篇)评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易安;;李白接受史中的文本阅读和替代阅读[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忠;接受史:文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新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史明武同志辞去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职务请求的决定[N];鞍山日报 ;2007年
3 本报记者 孙妙凝;从接受史角度研究李清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陶喻之;“张骞泛槎”典故唐代接受史[N];东方早报;2014年
5 张丰君;在运动状态下透视文学史[N];光明日报;2002年
6 陈瑜;《接受的复调》——接受史研究的重要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张颖;从读者角度考察文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3年
8 王晓平;《西游记》的接受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史秀芝辞去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N];德州日报;2014年
10 ;关于接受郭印虎等同志辞去张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职务的请求的备案报告[N];张掖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伟文;清代前中期黄庭坚诗接受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彬;《怀旧》接受史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2 郭晓明;司马相如接受史——汉魏晋南北朝时期[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宋兵;清真词接受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李莹;接受美学影响下的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及未来走向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伟;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董继兵;阮籍诗歌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杜凤侠;六朝阮籍《咏怀》诗接受史[D];清华大学;2006年
8 苏俊yN;北宋后末期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张元婷;从历代诗话中探寻鲍照诗歌的接受史[D];贵州大学;2009年
10 陈亦桥;历代诗话视野中的庾信诗歌接受史[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7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91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