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桂林南宋摩崖书法

发布时间:2019-03-05 20:20
【摘要】:正桂林南宋摩崖书法因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以及特殊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表现出内蕴深厚、体势多变的书法风格。大多学者从政治、历史、旅游等角度对桂林摩崖的内容作研究,而从书法艺术角度的专题性研究较少。笔者将从桂林南宋书法形成的背景、书法特点与价值方面简析其书法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意蕴。桂林南宋摩崖的历史背景及书体特点文人是代表社会文化的精英,以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与社会发生着密切联系。"南宋时代从帝王到文上,均保持着极高的书法热情。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文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一。"[1]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文化哲学的高度,了解文人的时代背景与价值追求,才有可能深刻理解摩崖书法的内涵。桂林南宋摩崖书法形成的主要因素有:①时代背景:大
[Abstract]:Because of its quantity, quality and special regional environment, the calligraphy style of Cliff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Guilin is profound and changeabl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because of its quantity, quality and special regional environment. Most scholars study the contents of Guilin Cliff from the angles of politics, history, tourism and so on, while the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from the angle of calligraphy art is less. The author will briefly analyze the artis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calligraphy from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calligraph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f Guil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lligraphy in Guil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literati are the elites representing the social culture, and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with their own artistic propositions and creative practice. "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rom emperors to literature, maintained a high enthusiasm for calligraphy. This kind of calligraphy enthusiasm is one of the concentrated symbols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thusiasm at that time. "[1] therefore, we must stand at the height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and value pursuit of literati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cliffs calligraphy.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Cliff calligraph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f Guilin are as follows: (1)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big
【作者单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分类号】:J2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昆如 ,叶普照;文化哲学的意含[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李春华;试论文化哲学的兴起与中国文化哲学的特殊使命[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3 李晓东;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探析[J];唯实;2001年07期

4 李鹏程;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J];求是学刊;2002年05期

5 李晓东;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探析[J];哲学动态;2002年02期

6 李小娟;新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趋势[J];哲学动态;2002年12期

7 洪晓楠;港台文化哲学述要[J];哲学动态;2003年12期

8 黄正泉;文化哲学特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肖建华;从“思辨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J];世界哲学;2004年03期

10 赵士发;;论域、视野与变革——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王泽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哲学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张开焱;;中国文化元编码的形成及其历史基础[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4 郭齐勇;;文化传统刍议[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5 宫修建;曾凡英;;论文化、生命与盐的关系——兼谈川南盐业经济土壤中蕴育的音乐文化[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6 杨义;;五四:一种新文化哲学的考察[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静;;和谐文化的哲学审视[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孙慧玲;李阳;;文化哲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与文化校园[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丁立群;;杜威的文化哲学观[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文兵;;《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的文化哲学[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臧公余;文化哲学的三种形态[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李永胜;文化哲学的困境与出路[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本版编辑邋李鹏程 邹广文 丁立群;文化哲学:问题与出路[N];光明日报;2007年

4 ;文化哲学:一种哲学理解范式[N];光明日报;2010年

5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何萍;文化哲学的哲学史论题[N];光明日报;2011年

6 张晓校;简评《走向文化哲学》[N];光明日报;2009年

7 衣俊卿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自觉回应时代问题的文化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燕连福 李重;文化发展与文化哲学的使命[N];光明日报;2013年

9 李重邋张再林;当今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与出路[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洪晓楠 林丹 李文娟 李琳整理;什么样的文化具有软实力[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东;西方文化哲学的世纪审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宗琴;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冯丽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哲学[D];吉林大学;2004年

4 柴淼;中西文化哲学比较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12年

5 刘洪宇;论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文化哲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朱大卫;论马克思文化哲学观的实质和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7 胡加嗣;毛泽东文化哲学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8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臧公余;论文化哲学视界中的“文化”范畴[D];苏州大学;2002年

10 丁忠锋;文化哲学的性质及其世界观和生命观[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35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435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2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