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论秦《泰山刻石》风格产生原因——兼及篆书名实之争

发布时间:2019-05-10 01:16
【摘要】:古今学者关于"篆书名实"问题的观点,均存在难以自圆其说之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秦《泰山刻石》风格作为篆书标准,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使然;《泰山刻石》作为秦篆形态之一种,其风格的产生与铭石书的特殊社会功用,书写载体及工具的性能等密切相关,其线条与结构形态均非毛笔自然书写的结果。
[Abstract]:The views of ancient and modern scholars on the name and reality of seal script are difficult to justify. The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Qin "Taishan Stone carving" style as the seal script standard, preconceived fixed thinking. As one of the forms of Qin Zhuan, Taishan Stone carv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ecial social function of the inscription book,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riting carrier and tools, and its line and structure forms are not the result of natural writing of the brush. The formation of the styl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ecial social function of the inscription book,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riting carrier and the tool.
【作者单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分类号】:J2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197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半农;;亦谈《醒梦骈言》与吴方言——兼论蒲松龄不可能是该书作者[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2 毛远明;;汉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文字研究的初步设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易花萍;;早期形态的“汉字法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5 沙宗元;gU氏壶铭文补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6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白兆麟;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沙宗元;百年来文字学通论性著作关于汉字结构研究的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春波;;中国英汉、汉英词典插图简况[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如龙;;汉语和汉字的磨合、互动与和谐发展[A];“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2008年

3 徐福艳;;“裸”字古今探[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易志文;;《说文解字·虫部》中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昌芳;;异体字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林季苗;;从对外汉语教学及汉字习得的角度探讨汉字分类[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9 张宏邦;赵华朋;;试谈“中庸”与和谐社会的关系[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宏邦;赵华朋;;试谈“中庸”与和谐社会的关系[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6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沈澍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蒋红斌;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从汉字字体演进的外部因素比较来探索设计的创造性[D];清华大学;2004年

9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f替,

本文编号:2473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473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4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