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碑学视阈下的“《兰亭》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92.1;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力春;;一部关于清代碑学批评的批评——马新宇《清代碑学研究与批评》评述[J];艺术品;2019年01期
2 刘超;;中国碑学与日本书法“维新运动”[J];书法;2017年10期
3 郑付忠;袁品良;;“后碑学”视野下的碑帖观流变[J];中国书法;2016年02期
4 李萌;;试论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J];艺术品鉴;2017年08期
5 王艳军;;包世臣笔法得失附及碑学笔法思考[J];大家;2010年12期
6 韩戾军;;碑学兴盛的见证[J];书法;2008年09期
7 张孜;;清代碑学兴起的历程和意义[J];艺海;2017年12期
8 徐舒桐;;清代碑学在天津的萌芽与发展[J];南腔北调;2018年08期
9 陈晓宇;;泛化和媚化——碑学创作的现状和问题[J];中国书画;2013年08期
10 张飞莺;;碑学的先声——阮元及其书法[J];书法;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司徒乃钟;;雄浑俊秀气韵生——记著名书法家李炎荣先生[A];2014年12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侯开嘉;;碑学视野下篆刻观念的转变[A];大匠之门 4[C];2015年
3 张小庄;;赵之谦在清代碑学运动中的成就及影响[A];美术学研究(第5辑)[C];2016年
4 刘晓峰;;考据之功与品鉴之美——万经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学观念[A];《天一阁文丛》第十一辑[C];2013年
5 秦金根;;帖学反思与碑学提倡摭论[A];大匠之门 13[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振威;新时期“碑学”创作的提升与前瞻[N];中国书法报;2019年
2 叶晨;碑学书法的“天真烂漫之趣”[N];中国文化报;2019年
3 嵇绍玉;碑学走向末路之因[N];中国艺术报;2019年
4 刘耀桢;碑学原初概念发生论——以傅山为个案研究(下)[N];中国书法报;2018年
5 孙连忠;清代碑学兴起的影响[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
6 任道斌;杨守敬与碑学书法的海外影响[N];中国美术报;2017年
7 贺电;清代碑学勃兴与政治[N];中国书法报;2017年
8 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刘林;京派书法[N];中国书法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梁毅;碑学仍有旺盛的生命力[N];中国文化报;2015年
10 孙连忠;清代碑学兴起的成因及影响[N];中国书法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民德;晚清碑学思潮研究(1814-1911)[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3 张建华;碑学的发扬[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4 邵敏智;清代书法理论之碑学审美意识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5 韦渊;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D];浙江大学;2013年
6 张亚圣;帖学与碑学之外的视觉革命:画学书法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7 汪世基;当代台湾书法创作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梅跃辉;“篆隶为本”书法观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9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贺电;清代书法与政治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敏;张之洞幕府书家群与碑学[D];渤海大学;2019年
2 周斌缘;晚清碑学视阈下的“《兰亭》观”[D];南京艺术学院;2019年
3 杨甲琪;傅山书法对清代碑学的先导作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
4 闫文清;清代碑派书家的日常书写[D];山东大学;2019年
5 古东燕;王昶《金石萃编》与碑学复兴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6 马r,
本文编号:2671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6717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