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黄牧甫入印文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14:34
【摘要】:清代考据学与金石学的兴起推动了入印文字走向多元化,扩宽了新的审美视角。不仅使印人的取法范围宽了,印章的印面形式也丰富了;与此同时,邓石如等人“印外求印”的印学思想得到了深广的发展,为印章内文的拓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实践路径。本论文通过对明清时期印人入印文字的概况折射出黄牧甫入印文字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文章从其生平、交游的角度切入,以他存世的印作及其与入印文字相关的边款内容来研究他入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首先,晚清时期大量古代泉币、钟鼎、碑碣、陶器、瓦当、碑刻文字、吉金铭文以及镜鉴上铭文的出现;清末印刷行业兴盛,很多翻印的印谱及古代器物拓片的盛行,都成为黄牧甫入印文字研究的资源。其次,为了更清晰地剖析黄牧甫入印文字的取法,本文采用了分类法。根据黄牧甫入印文字的种类分别进行阐述,文章将黄牧甫入印文字的取法分为以下几种:汉代印章、泉币文字、秦汉碑碣、石刻文字、吉金铭文以及对镜鉴、瓦当、砖文、云纹等文字的取法。搜集整理出各种类具有代表性的印作,从其印面、与入印文字相关的边款内容以及相关著述来研究他入印文字的取法源头,从而立体地分析黄牧甫入印文字的渊源。最后,对黄牧甫入印文字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阐述。黄牧甫深研赵之谦篆刻之理,旁及各家,取精用宏,最后得自家面貌。他对入印文字的选择与处理,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诠释入印文字。这种研习篆刻艺术的方式和方法,对于他的弟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后世印人的影响也是无穷无尽。
【图文】:

黄牧甫入印文字研究


材与不材之间

线条,印文,汉印,边款


图 1 材与不材之间 图 2 人生识字忧患始 图 3 端拱无为“臣树声印”(图 4)、“穆父学篆”(图 5)、“石邻白rK”(图 6)印章的边款都有“仿汉铸印”的字样,对照大量的汉印资料,可见“臣树与“军侯之印”(图 7)在整体气息上是相近的,首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线条的变化。从黄的印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通过印文与边框相融合来增强面的张力,同时“树”、“声”是线条最多的地方,但是他对长短线条进与夸张,使印面的左半部分更有空间,印面的右半部分用大块的留红来平印面,使其偏坠。这些印面效果在很多汉铸印中都能看到。在研究“穆父这方印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儕弄弓印”(图 8),这方印几乎全条,且较粗,四面留边。“穆父学篆”一印,线条的处理来自“儕弄弓印类铜铸印,线条中粗,两段微微变细,这种处理使线条更加厚重,同时印列与汉印同,但是较图 8 不同的是,,黄牧甫将印文处理的更紧凑,四边留张,这种处理使印面更有冲击力。“石邻白rK”(图 6)的印文处理方法源于“穰左尉印”(图 9)这一类汉铸印。通过对比两个印面效果,我们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严寒;;浅谈黄牧甫流派印风的继承与发展[J];南方文坛;2013年02期

2 温大鹏;;不尚外境功夫,具见内里学问——黄牧甫印风形成及特色再说[J];书法赏评;2012年06期

3 李彤;;化笔墨为云烟——清代黄牧甫篆刻艺术论[J];荣宝斋;2011年05期

4 张洪峰;;简论黄士陵游幕经历及对其大篆书法艺术的影响[J];书法赏评;2011年01期

5 薛元明;;平中见奇的黄士陵篆刻[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7年02期

6 孙慰祖;;黄士陵戊寅印屏杂记[J];中国书画;2005年09期

7 张俊岭;论吴大o偠曰颇粮τ》绲挠跋靃J];收藏家;2004年12期

8 李彤;;各臻其美 一时瑜亮——黄牧甫与吴昌硕篆刻艺术比较研究[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9 孙国柱;;漫谈吴昌硕与黄牧甫篆刻艺术的风格[J];书法艺术;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振宇;;论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的借鉴[A];齐白石研究(第三辑)[C];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传林;黄牧甫印章款识文献研究[D];渤海大学;2017年

2 陈晓龙;万物过眼皆为我有—黄牧甫篆刻章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3 陈郦;邓尔雅篆刻风格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4 陈西;黄牧甫古文入印及对黟山派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冰;黄牧甫篆刻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6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696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