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书法侧锋用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04:51
【摘要】:侧锋用笔作为书法笔法的重要内容,明清以来却多被忽视。本文以“中锋考辨”为切入点,以书体、书风演变为主要研究线索;以毛笔的执运方式和书写姿势的演变、书写工具毛笔由健到弱、书写材料简纸由熟到生的流变为辅助线索;以历代法书遗迹中的墨迹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书家的个案分析,采取史、论结合、二重证据、图文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中、侧锋用笔概念的界定、侧锋技法生成的分析、侧锋用笔历史流变的梳理、侧锋用笔审美价值的探寻,从而得出如下结论: 1.侧锋用笔生于毛笔的斜执与侧用,成于健笔与简牍熟纸。就毛笔的斜执与侧运方式而言,侧锋用笔是在特定书写姿势下,符合手及指腕运行规律的毛笔执用方式;从毛笔由健到弱,与简纸由熟到生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流变来看,晚明以前书法,对健笔、熟纸等工具和材料的选择,是为了保证侧锋用笔技法完美实现的必然结果。而晚明以后,弱笔、生纸的普遍应用于书法,则是侧锋用笔变异的客观诱因。 2.通过对墨迹本为主的历代经典法书遗迹考察,梳理出了一条侧锋用笔的历史流变线索。即先秦时代是侧锋用笔的滥觞期,汉代为侧锋用笔的确立期,由魏晋经唐代直至宋元为侧锋用笔的发展期,明清是侧锋用笔的变异期。在对于线索的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晚明以前侧锋用笔现象普遍存在。在书法自发阶段,以“隶变”为标志的古今书体演变中,侧锋用笔发挥了重要作用;继而在书法诸体成熟后的书法自觉阶段,以“二王”书风为主的文人书法风格流变中,侧锋用笔是其重要笔法特征。 3.进而再从侧锋用笔审美价值的探寻中,发现侧锋用笔之法所蕴含的书法艺术审美形式与内容,与“中庸之道”并不矛盾,而且其充分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与道家“自然之美”的审美价值观。 由此,笔者认为明清以来所谓的“中锋”用笔主张,是在高堂大轴盛行、生纸与软笔普遍流行的背景下,面对帖学走向衰微,晋唐古法不复的现状,书家对书法传统重新解构所带来的用笔“古法”的变异。从深层的文化原因看,则是儒家的“中正”思想被泛化到书法技法层面的主观诠释。这种诠释与变异也确为古老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就书法传统的继承而言,明清人的“中锋”用笔主张未必就切中传统笔法的原脉。当然,在墨迹难见、刻帖泛滥的时代,这样的诠释与变异是前人无法摆脱历史局限性的结果。随着20世纪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早期的墨迹资料不断出土,为书法史补充了许多新资料。所以我们今天应该抛开前人的成见,以历史的眼光、科学的态度来面对书法史上的诸多现象,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292.1
【图文】:

示意图,中锋用笔


1一1中锋用笔示意图于“中锋”的说法显然是以“锋行画中”为基点的,不过,其进一步将向作为判断“中锋”用笔的一个标准,解决了“锋行画中”在具体技法不清,实为旨要。

笔法,张旭,楷书,多宝塔


的“婉而通”有相类似处。但即便如此,也不是绝不见侧锋的,从其代表作((古诗四帖))(图3一55)中狈l锋用笔痕迹随处可见。而且唐韩方明尝云:“清河公(崔邀)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①看来,张旭对侧锋用笔的基本原理是熟悉的,此于其楷书《郎官石柱记》(图3一56)中即可见。由此,笔者认为张旭对于“古法”的创变,从笔法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中锋用笔的“篆摘”笔法对侧锋用笔的“魏晋古法”的补充

书法论文,出版社,续编,魏晋


《书谱》的“侧法”与“魏晋古法”以及“唐人楷法”大体一致。当然草书的因为书写速度迅捷,毛笔在纸面的书写多应势而变,偶尔也会出现与上述“定侧”所不同的“变数”,例如(图3一65):比较“思”字的最后一笔以及“标”、“识”的竖画即可见。不过,与大多数的笔画相比较,这些“变数”终归属于极少数现象。以上通过对《书谱》“节笔”的分析,也再一次印证了前文所说,即唐代前期书法笔法对以侧锋用笔为主要特征的“魏晋古法”继承的事实。﨏耀薰鬓蒸l缴缴缴3.3.5侧锋用笔与宋、元书法晚唐以来“魏晋古法”己有一变,“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彩风流扫地矣。”①“初唐,二王笔迹尤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见对晋人书风之崇尚。”②宋初,淳化阁帖始出,其中所收法书“二王”居半,可然宋人于“魏晋古法”,已是“隔”之又缔造的书法高峰自在面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爱国;高堂大轴与明人行草[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靳永;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1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761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7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