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中和之美与齐梁书风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7-04-05 18:17

  本文关键词:中和之美与齐梁书风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集大成的时期。它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且极具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东汉末年,政局的动乱,社会的苦痛,都为玄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汉朝“独尊儒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书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以至于在宋齐间形成了“自然尚韵”的书风,王献之“妍媚”,“逸气”的书风也因此得到大范围的流行。 梁武帝上位后,想借用王羲之书法来复兴钟繇书法,可惜他的愿望未能如愿。相反,体势居于王献之“今瘦”书风与钟繇“古肥”书风之间的王羲之书法得到复盛。 “中和之美”的艺术感染力乃是王羲之书法得以复盛并扭转书风的关键因素。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结合儒家和道家思想,分析“中和之美”的内涵及其在书法上的体现;第二章则从社会背景出发,叙述玄学、自然审美观、老庄思想对宋齐间书坛形成“自然尚韵之书风”的影响及王献之“婉转妍媚”书风的树立;第三章旨在介绍梁武帝摒弃“妍媚”之王献之书法,推崇“浑然天成”、“古雅有余”的钟繇书法的情况;第四章叙述梁武帝借“王”推“钟”,适得其反,体势居间的王羲之书法反而复盛。本章对王羲之性情修养、为人处世、创作心态,所受思想,审美追求以及其书法的字形、气韵、风格、力度等方面叙述,分析“中和之美”的体现;第五章是叙述齐梁书风的历史成因。从齐梁书家风貌、王氏家族与萧梁地位的消、长,书法功用演变规律、“今古文体”之争等政治文化现象,分析齐梁书风重“中和之美”的历史成因。第六章主要探讨书法“中和之美”的借鉴意义,阐述“中和之美”对书法创作、书家人品培养之影响,以说明书法“中和之美”对于中国书坛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了解六朝时期书法史,理清六朝书法美学的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通过对王羲之“中和之美”的书法促成齐梁时期书风转变的论述,深入讨论“中和之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和之美 两晋南北朝 书风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3
  • 第一章 中和之美与书法艺术13-23
  • 第一节 中和之美13-19
  • 第二节 中和观进入书法领域19-23
  • 第二章 “婉转妍媚”之宋齐书风的树立23-39
  • 第一节 玄学与自然尚韵书风23-28
  • 第二节 “比世皆高尚子敬”的局面28-29
  • 第三节 “逸气”之王献之书法29-34
  • 第四节 永明体与“妍媚”之风34-39
  • 第三章 “浑然天成”—钟繇书法彰显梁朝39-46
  • 第一节 梁武帝摒弃“今瘦”,崇尚“古肥”39-43
  • 第二节 “天然”之钟繇书法43-46
  • 第四章 典雅中正与齐梁书风46-66
  • 第一节 借“王”推“钟”,王羲之书法复盛46-48
  • 第二节 “儒道合流”之王羲之思想48-56
  • 第三节 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之美”56-60
  • 第四节 历代书家论王羲之“中和之美”60-64
  • 第五节 王羲之书风齐梁复盛64-66
  • 第五章 齐梁书风的历史成因66-77
  • 第一节 齐梁书家风貌与书风的转变66-68
  • 第二节 王氏家族地位与书风的转变68-69
  • 第三节 书法功用演变规律与齐梁书风的转变69-72
  • 第四节 “今古文体”之争与齐梁书风的转变72-77
  • 第六章 书法“中和之美”的借鉴意义77-81
  • 第一节 中和之美与书家人品的培养77-78
  • 第二节 中和之美与书法的创作78-81
  • 结语81-83
  • 参考文献83-86
  • 后记86-87
  • 研究生在校期间研究成果8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学翠;萧子良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和之美与齐梁书风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87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7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