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叔孺和陈巨来的印章章法比较
本文关键词:赵叔孺和陈巨来的印章章法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赵叔孺和陈巨来是晚清民国以来工稳派印风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的中国篆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两人对圆朱文印的复兴和繁荣具有很重要的时代意义,是研究近现代篆刻史上绕不过去的两位篆刻艺术大师。本文从原有研究成果上,分别从赵叔孺和陈巨来的篆刻艺术特征出发,进而阐述两者在艺术创作上的异同点,通过字法处理和印式比较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在字法处理上,从并笔合文、删繁增减和穿插挪让上剖析字法法则,在作品印式上,从圆朱文印式、汉朱文印式、铸凿印式、古玺印式、流派朱文印式上进行异同对比阐述。比较用字法则和章法形式的区别,结合自己创作实践,找出基本规律,掌握表现手法,梳理赵叔孺和陈巨来印风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影响,指导当下工稳印创作与发展。
【关键词】:赵叔孺 陈巨来 印章 章法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92.4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9
- 第一章 绪论9-12
- 第一节 “渊雅合度”的赵叔孺及其篆刻艺术9-10
- 第二节 “隽秀醇厚”的陈巨来及其篆刻艺术10-12
- 第二章 赵叔孺和陈巨来的印章分析及章法比较12-21
- 第一节 赵叔孺和陈巨来的印章特征之美12
- 第二节 赵叔孺和陈巨来的印章章法之辩12-21
- 一、“同出一辙”的印章章法12-17
- (一) 字法处理13-14
- (二) 印式比较14-17
- 二、“和而不同”的印章章法17-21
- (一) 字法处理17-18
- (二) 印式比较18-21
- 第三章 赵叔孺和陈巨来的印风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影响21-24
- 第一节 工稳派印章创作与发展21
- 第二节 当代工稳派印章的传承21-24
- 参考文献24-25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25-26
- 致谢2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伟;;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齐白石印艺溯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张瀛;;“印从书出”的得与失——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梅跃辉;;透过“写意”之名看“写意篆刻”之精神[J];东方艺术;2014年24期
4 沈蕾;刘琪;;民国时期公文的盖印和署名[J];档案学通讯;2015年06期
5 翟屯建;;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J];徽学;2002年00期
6 刘洪辉;;篆刻美学中的“遒媚”[J];红岩;2009年S1期
7 李敬平;;古代汉字行款成因探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廖晓晴;;清代考据学与篆刻艺术的复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方莉;;陶瓷印章刀趣审美初探[J];美术大观;2009年04期
10 阴胜国;;赵之谦与晚清印学之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朱天曙;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4 李淑辉;时空交界下的文化抉择[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5 莫武;由工匠之“艺”到文人之“艺”[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陈国成;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刘建峰;战国玺印文字构形分域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王民德;晚清碑学思潮研究(1814-1911)[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9 沈乐平;敦煌书法综论[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10 胡庆恩;无相可得[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国强;从王世贞《_州山人四部稿》谈吴门隶书[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耿灿;孙过庭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刘丹;关于文彭篆刻艺术形成原因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逯国平;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刀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5 魏波;古玺形式美的发展与时代特征[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罗舒宁;论闻一多篆刻艺术[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7 王昊宁;陈巨来篆刻艺术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建平;宋代印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9 罗红胜;《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赖起凤;论篆刻艺术的书法基础[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赵叔孺和陈巨来的印章章法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0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