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苏帖》中四帖的书法研究及对本人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26 20:24
苏轼的刻帖以乾道四年汪应辰集刻于成都的《西楼苏帖》为冠,篇幅大、选本佳、刊刻精良。《西楼苏帖》之所以诞生在南宋初年的成都,一是苏书此时受皇帝推崇在文人阶层地位极高,二是宋代刻帖技术进步且需求量大,三是蜀地保存有大量的苏轼墨迹。《西楼苏帖》原石早轶,而保存至今的仅仅六卷宋拓就包含了现存最早的苏轼作品、苏轼的临帖作品、苏轼唯一传世的大草作品以及大量的小楷作品。从这四类作品中分别选择一件代表作品作为切入点进行解读和归纳,不仅能对苏轼书法风格和书学理论有更宏观和细致的理解,也能对苏轼的笔墨技巧有更全面的掌握。作为书法创作的范本,《西楼苏帖》中的作品透露出的求风气、出新意的观点正是苏轼书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思想。结合书法史料的记载和个人的创作实践体会,设计符合展览目的的形式、选择适宜自身书写的工具、选择与范本相通的书写内容,从而完成毕业作品的创作。最后,总结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为下一步的书法学习规划方向。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奉喧帖》
《西楼苏帖》中四帖的书法研究及对本人创作的影响故山松郁郁,旧吏印累累。惟有桐乡老,闻名尚涕洟。挥手都门别,朱颜鬓未霜。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後事书千纸,新坟天一方。谁能悲楚相,抵掌悟君王。甲辰十二月凤翔官舍书图2-2《亡伯提刑挽辞》2.背景及内容解析《族谱后录下篇》记载:苏洵父亲苏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973),殁于庆历七年(1047),娶史氏夫人。生三子,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苏涣(1000—1062)初字公群,后改字文父。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中进士,为宝鸡主簿,以能选开宝监,调凤州司法。为永康军录事参军,擢开封府士曹参军。通判阆州,历知祥符、衡州。公元1055年(宋仁宗至和二年),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卒,年六十二,后累赠太中大夫。苏涣是苏家的第一个进士,苏家也因此脱胎换骨成为当地的名门而在当地声名显赫。苏轼少年时抄写《汉书》的习惯就来源于苏涣,苏轼在学问上对其亦十分敬重。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八日苏轼于凤翔官舍书挽诗两首悼念伯父。3.艺术特色苏轼传世作品以小字居多,然而小楷墨迹却极少见。而小字作品往往楷中带行,笔34
第二部分学位论文二、《西楼苏帖》中四帖的书法研究笔独立的纯楷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与苏轼豪迈的性格,“意造”的追求有关,只有严肃、庄重的特殊情况苏轼才会抑制性情,书体也相对庄严肃穆。该作就属于此种范畴。从书体的功用上来说,行书无疑是日常书写的首眩。二十九岁的苏轼,还属于书法创作的早期阶段,个人风格尚不成熟。此作笔画清劲,结构舒朗,标志性的扁阔字形还不明显。通篇来看,仍然是二王书风,清秀而俊美,不受唐人规矩所束。如王义军所言,苏轼早年学徐浩楷书,但能得魏晋小楷的自然率性而不论尘俗,可见其书学之天性非常人。政治上刚起步的苏轼满身儒家正气,秉承前辈之风,一丝不苟的态度跃然于纸上。标志性的粗重的长撇画虽然出现,如“廊庙”二字,整体仍然清秀为主。与成熟的个人风格相比,笔画较细,横画倾斜的角度明显较小,折笔也偏圆润而不是方浚结构上有奇趣的“颜鬓”二字,相对成熟而个性。奇趣二字也是苏轼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自谓“天真烂漫是吾师”的书学思想,在此处似乎初见端倪。(三)《临汉时帖》1.作品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是立?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还具示。图2-3《临讲堂贴》图2-4《讲堂贴》2.作品背景和内容解析王羲之《汉时帖》或称为《讲堂帖》,收录在《十七帖》中。小草书,共6行,49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治平帖》到《寒食帖》看苏轼书风的转变[J]. 张显辉. 书法赏评. 2018(04)
[2]探析苏轼黄州时期文学思想和书法创作[J]. 唐炜. 书法赏评. 2017(04)
[3]翰墨精灵 天假之缘——关于苏轼“郏县苏帖”及其校勘学和书学价值[J]. 刘继增.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4]《成都西楼苏帖》及其书法价值[J]. 李剑锋. 书法. 2013(09)
[5]宋代毛笔形制的变迁与苏、黄的书风[J]. 朱友舟. 书法. 2012(07)
博士论文
[1]苏轼的书法和他的时代[D]. 王义军.中国美术学院 2016
[2]论苏轼的艺术哲学[D]. 许外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北宋元祐年间苏轼书法风格研究[D]. 赵文静.聊城大学 2018
[2]苏轼寓惠书画艺术研究[D]. 丘依依.广东工业大学 2018
[3]点画信手“细”推求[D]. 王晓晨.南京大学 2017
[4]苏轼书风探源及影响[D]. 李利仁.南京大学 2017
[5]论日常书写与苏轼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 张刘洋.曲阜师范大学 2017
[6]北宋元祐年间苏轼书法交游研究[D]. 黄晓青.山东大学 2016
[7]苏轼黄州时期书艺探析[D]. 黄寿耀.中国美术学院 2014
[8]苏轼书法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D]. 张怡.南京艺术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102196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奉喧帖》
《西楼苏帖》中四帖的书法研究及对本人创作的影响故山松郁郁,旧吏印累累。惟有桐乡老,闻名尚涕洟。挥手都门别,朱颜鬓未霜。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後事书千纸,新坟天一方。谁能悲楚相,抵掌悟君王。甲辰十二月凤翔官舍书图2-2《亡伯提刑挽辞》2.背景及内容解析《族谱后录下篇》记载:苏洵父亲苏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973),殁于庆历七年(1047),娶史氏夫人。生三子,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苏涣(1000—1062)初字公群,后改字文父。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中进士,为宝鸡主簿,以能选开宝监,调凤州司法。为永康军录事参军,擢开封府士曹参军。通判阆州,历知祥符、衡州。公元1055年(宋仁宗至和二年),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卒,年六十二,后累赠太中大夫。苏涣是苏家的第一个进士,苏家也因此脱胎换骨成为当地的名门而在当地声名显赫。苏轼少年时抄写《汉书》的习惯就来源于苏涣,苏轼在学问上对其亦十分敬重。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八日苏轼于凤翔官舍书挽诗两首悼念伯父。3.艺术特色苏轼传世作品以小字居多,然而小楷墨迹却极少见。而小字作品往往楷中带行,笔34
第二部分学位论文二、《西楼苏帖》中四帖的书法研究笔独立的纯楷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与苏轼豪迈的性格,“意造”的追求有关,只有严肃、庄重的特殊情况苏轼才会抑制性情,书体也相对庄严肃穆。该作就属于此种范畴。从书体的功用上来说,行书无疑是日常书写的首眩。二十九岁的苏轼,还属于书法创作的早期阶段,个人风格尚不成熟。此作笔画清劲,结构舒朗,标志性的扁阔字形还不明显。通篇来看,仍然是二王书风,清秀而俊美,不受唐人规矩所束。如王义军所言,苏轼早年学徐浩楷书,但能得魏晋小楷的自然率性而不论尘俗,可见其书学之天性非常人。政治上刚起步的苏轼满身儒家正气,秉承前辈之风,一丝不苟的态度跃然于纸上。标志性的粗重的长撇画虽然出现,如“廊庙”二字,整体仍然清秀为主。与成熟的个人风格相比,笔画较细,横画倾斜的角度明显较小,折笔也偏圆润而不是方浚结构上有奇趣的“颜鬓”二字,相对成熟而个性。奇趣二字也是苏轼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自谓“天真烂漫是吾师”的书学思想,在此处似乎初见端倪。(三)《临汉时帖》1.作品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是立?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还具示。图2-3《临讲堂贴》图2-4《讲堂贴》2.作品背景和内容解析王羲之《汉时帖》或称为《讲堂帖》,收录在《十七帖》中。小草书,共6行,49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治平帖》到《寒食帖》看苏轼书风的转变[J]. 张显辉. 书法赏评. 2018(04)
[2]探析苏轼黄州时期文学思想和书法创作[J]. 唐炜. 书法赏评. 2017(04)
[3]翰墨精灵 天假之缘——关于苏轼“郏县苏帖”及其校勘学和书学价值[J]. 刘继增.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4]《成都西楼苏帖》及其书法价值[J]. 李剑锋. 书法. 2013(09)
[5]宋代毛笔形制的变迁与苏、黄的书风[J]. 朱友舟. 书法. 2012(07)
博士论文
[1]苏轼的书法和他的时代[D]. 王义军.中国美术学院 2016
[2]论苏轼的艺术哲学[D]. 许外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北宋元祐年间苏轼书法风格研究[D]. 赵文静.聊城大学 2018
[2]苏轼寓惠书画艺术研究[D]. 丘依依.广东工业大学 2018
[3]点画信手“细”推求[D]. 王晓晨.南京大学 2017
[4]苏轼书风探源及影响[D]. 李利仁.南京大学 2017
[5]论日常书写与苏轼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 张刘洋.曲阜师范大学 2017
[6]北宋元祐年间苏轼书法交游研究[D]. 黄晓青.山东大学 2016
[7]苏轼黄州时期书艺探析[D]. 黄寿耀.中国美术学院 2014
[8]苏轼书法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D]. 张怡.南京艺术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102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10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