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艺舟双楫》及其相关问题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1-04-03 21:56
本文将《广艺舟双楫》置于清末民初时代书风中去考察,通过对康有为不同时期书学思想的梳理与研究,揭示了康有为早期书学实践与《广艺舟双楫》碑学思想兼形成的内在联系及晚清碑学理论所存在的滞后现象;指出在《广艺舟双楫》成书前,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等人已在阮元、包世臣的理论宣扬下将碑学运动推至高潮,至《广艺舟双楫》成书时,碑学已不复鼎盛气象且呈转化之势,更无复由《广艺舟双楫》的影响将清代碑学推至高潮之实;至《广艺舟双楫》成书后的清末民初书坛,已表现为碑、帖、墨迹多元并举的融合书风,康有为所谓“帖学之坏”所形成的碑学思想已不再顺应时代书风渐至退出历史舞台,故不再应有《广艺舟双楫》后的“碑学笼罩”及“整整影响一代书风”之说。本文结合对清末民初书风实际之考察来检讨《广艺舟双楫》,旨在以公允、客观的态度对《广艺舟双楫》予以重新认识与定位。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康有为篆书题刻《素洞》
为始终是一位在传统帖学与科举应制之学之间讨生活的书家。同时,唐楷对于康有为来说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应制之书服务于仕途是每个文人志士的必由之路,故其于《广艺舟双楫》中专辟《干禄》篇为仕人学者撮其机要;另一方面则是唐楷专讲结构不复能变有碍于书学制艺,故其又辟《卑唐》篇倡尊碑之论。面对仕进与书学制艺的两难,即使康有为也未能两全。康有为在屡试不中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中第,时康有为三十八岁,其碑学思想早已形成。中第后的康有为在康氏祠堂前竖起一座旗杆以耀乡里,从旗杆底座康有为书迹(图1-2)来看,此时康有为的碑学书风已非常明显。但其此时中第的《殿试状》(图1-3)则是明显的唐人风貌,不乏刻板齐整之态。可以看出,唐楷在康有为的书学道路上并未绝迹,康有为于《广艺舟双楫》中虽作《卑唐》篇,但“卑唐”并非康有为之本意,名虽“卑唐”,实为其“尊魏”做铺垫也。[1]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载《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图1—2康有为书康氏祠堂旗杆底座图1—3康有为《殿试状》局部
为始终是一位在传统帖学与科举应制之学之间讨生活的书家。同时,唐楷对于康有为来说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应制之书服务于仕途是每个文人志士的必由之路,故其于《广艺舟双楫》中专辟《干禄》篇为仕人学者撮其机要;另一方面则是唐楷专讲结构不复能变有碍于书学制艺,故其又辟《卑唐》篇倡尊碑之论。面对仕进与书学制艺的两难,即使康有为也未能两全。康有为在屡试不中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中第,时康有为三十八岁,其碑学思想早已形成。中第后的康有为在康氏祠堂前竖起一座旗杆以耀乡里,从旗杆底座康有为书迹(图1-2)来看,此时康有为的碑学书风已非常明显。但其此时中第的《殿试状》(图1-3)则是明显的唐人风貌,不乏刻板齐整之态。可以看出,唐楷在康有为的书学道路上并未绝迹,康有为于《广艺舟双楫》中虽作《卑唐》篇,但“卑唐”并非康有为之本意,名虽“卑唐”,实为其“尊魏”做铺垫也。[1]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载《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图1—2康有为书康氏祠堂旗杆底座图1—3康有为《殿试状》局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兰亭序民国珂罗版影印本汇考[J]. 程显静.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博士论文
[1]民国书法出版物研究[D]. 朱艳萍.中国美术学院 2014
[2]碑学的发扬[D]. 张建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3]清代碑学批评[D]. 马新宇.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康有为书法理论研究[D]. 李凯莉.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碑帖合流[D]. 尹忠俊.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3]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 单昆军.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17157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康有为篆书题刻《素洞》
为始终是一位在传统帖学与科举应制之学之间讨生活的书家。同时,唐楷对于康有为来说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应制之书服务于仕途是每个文人志士的必由之路,故其于《广艺舟双楫》中专辟《干禄》篇为仕人学者撮其机要;另一方面则是唐楷专讲结构不复能变有碍于书学制艺,故其又辟《卑唐》篇倡尊碑之论。面对仕进与书学制艺的两难,即使康有为也未能两全。康有为在屡试不中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中第,时康有为三十八岁,其碑学思想早已形成。中第后的康有为在康氏祠堂前竖起一座旗杆以耀乡里,从旗杆底座康有为书迹(图1-2)来看,此时康有为的碑学书风已非常明显。但其此时中第的《殿试状》(图1-3)则是明显的唐人风貌,不乏刻板齐整之态。可以看出,唐楷在康有为的书学道路上并未绝迹,康有为于《广艺舟双楫》中虽作《卑唐》篇,但“卑唐”并非康有为之本意,名虽“卑唐”,实为其“尊魏”做铺垫也。[1]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载《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图1—2康有为书康氏祠堂旗杆底座图1—3康有为《殿试状》局部
为始终是一位在传统帖学与科举应制之学之间讨生活的书家。同时,唐楷对于康有为来说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应制之书服务于仕途是每个文人志士的必由之路,故其于《广艺舟双楫》中专辟《干禄》篇为仕人学者撮其机要;另一方面则是唐楷专讲结构不复能变有碍于书学制艺,故其又辟《卑唐》篇倡尊碑之论。面对仕进与书学制艺的两难,即使康有为也未能两全。康有为在屡试不中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中第,时康有为三十八岁,其碑学思想早已形成。中第后的康有为在康氏祠堂前竖起一座旗杆以耀乡里,从旗杆底座康有为书迹(图1-2)来看,此时康有为的碑学书风已非常明显。但其此时中第的《殿试状》(图1-3)则是明显的唐人风貌,不乏刻板齐整之态。可以看出,唐楷在康有为的书学道路上并未绝迹,康有为于《广艺舟双楫》中虽作《卑唐》篇,但“卑唐”并非康有为之本意,名虽“卑唐”,实为其“尊魏”做铺垫也。[1]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载《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图1—2康有为书康氏祠堂旗杆底座图1—3康有为《殿试状》局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兰亭序民国珂罗版影印本汇考[J]. 程显静.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博士论文
[1]民国书法出版物研究[D]. 朱艳萍.中国美术学院 2014
[2]碑学的发扬[D]. 张建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3]清代碑学批评[D]. 马新宇.吉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康有为书法理论研究[D]. 李凯莉.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碑帖合流[D]. 尹忠俊.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3]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 单昆军.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17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11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