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草隶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4-28 13:11
  草隶是隶变过程中形成的书体,上承大篆、秦隶遗韵,下启诸体先声。草隶于两汉的简牍、碑刻中较为多见,亦散见于砖石、陶文等器物之上。东汉末年楷、行、草等书体不断发展,草隶渐趋沉寂,直至清代郑簠、金农等书家对汉碑经典的沿袭及其他书体的涉猎,草隶逐渐回归书家视野。后经来楚生、魏启后等书家对两汉碑刻、简牍及行草书的融合并借鉴清人创作经验,草隶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随着“中原书风”的兴起和“新古典主义”的提出,特别是张海对草隶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实践,使草隶得到了空前发展,为当代书家研习隶书乃至对其他书体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撑。本文将重点论述受草隶影响作品的风格特征,及草隶对笔者自身艺术创作风格的影响。第一章对草隶概念的提出及成因进行归纳;第二章重点分析了草隶的代表作品及不同表现形式;第三章通过对草隶代表书家及作品的分析,阐述草隶书法的艺术特征、审美观念及学习规律;第四章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论述创作过程中对草隶书法的体会。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草隶的产生
    1.1 草隶的概念
    1.2 隶变中形成的书体
第二章 不同载体中的草隶
    2.1 简牍作品
        2.1.1 青川木牍
        2.1.2 睡虎地秦简
    2.2 碑刻作品
        2.2.1 石门颂
        2.2.2 八分体隶书
        2.2.3 砖石及其他载体作品
第三章 代表书家作品及分析
    3.1 清代草隶的复兴
        3.1.1 郑簠
        3.1.2 金农
        3.1.3 其他书家
    3.2 现当代草隶书家的探索
        3.2.1 来楚生
        3.2.2 魏启后
        3.2.3 以张海为代表的草隶创作
第四章 关于草隶创作的实践思考
    4.1 坚守传统,与时俱进
    4.2 立足时代,探索创新
        4.2.1 以隶为体,兼收并蓄
        4.2.2 锤炼技法,丰富表现
        4.2.3 字外求字,提升内涵
结论
参考文献
专业创作部分
图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前书法创作现象分析及建议[J]. 王林坚.  书法. 2017(12)
[2]《石门颂》的书刻特征[J]. 虞晓勇.  中国书法. 2017(19)
[3]从来楚生的隶书说开[J]. 范国新.  书法. 2017(02)
[4]关于书法史研究的对话[J]. 蔡春旭,薛龙春.  中国书法. 2016(06)
[5]“隶草”、“草隶”辨[J]. 王文超.  中国书画. 2014(08)
[6]金农的隶书之变[J]. 吴升辉.  中国书法. 2013(05)
[7]郑簋隶书的笔法创新[J]. 窦元章.  中国书法. 2013(05)
[8]书法创作的个性化及其精品打造[J]. 张坤山.  中国书法. 2012(08)
[9]当代书法的视觉转向[J]. 任世忠.  中国书法. 2010(08)
[10]魏启后谈艺录(二)[J]. 魏启后.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0(03)

博士论文
[1]清代书学中的汉碑研究[D]. 李以超.复旦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杨岘隶书研究[D]. 杨晴云.泉州师范学院 2018



本文编号:3165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165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1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