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篆刻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7 04:08
印章是一门中国传统艺术,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了书法、绘画、雕刻等诸多美术因素。清代由于考据学和碑学的兴起,篆刻艺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文人流派印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吴让之作为中国篆刻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位篆刻名家,对清代晚期至近现代的篆刻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让之一生创作出了大量书法和篆刻精品,他以其婉转潇洒的篆书风貌入印更是受到后世推崇。吴让之书法师承包世臣、邓石如一脉,其篆刻风格的形成来源于汉印和“邓氏”风格。他在继承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地创作实践注入了新的艺术思想,创造出“以我书入我印”的个人风貌,其篆刻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吴让之以自己婉转流畅、婀娜多姿的小篆风格入印,达到了“书印合一”的境界,尤其是在他刀法实践中,创造出用刀如笔、“披削浅刻”的篆刻技法,使刀笔相融的效果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吴让之为书法、篆刻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至后人凡是取法“邓派”者,无不先从让翁入手。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叙述了吴让之所处的嘉道咸同时期书坛背景,介绍吴让之的生平事略,进一步了解吴让之的交游经历。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内容,其...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吴让之生平及交游概述
(一)嘉道咸同时期书坛背景
(二)吴让之生平事略
(三)吴让之交游经历
1.良师益友——包世臣
2.他乡密友——姚正镛、汪鋆
3.暮年挚友——岑鎔、刘汉臣
二、吴让之篆刻风格的渊源
(一)取法汉印
(二)师承邓派风格
(三)“印从书出”理论实践
1.字法的实践
2.空间布局的实践
3.刀法个性形成的实践
三、吴让之篆刻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寓圆于方的汉印风格
(二)刀笔相融的书写性
(三)淋漓畅快的空间布势
四、吴让之篆刻风格对后世篆刻发展的启示
(一)吴让之篆刻艺术成就的历史价值
(二)吴让之印风对后世的影响
(三)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启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吴让之对邓派篆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J]. 张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2]此中有真意——读印随笔(节选)[J]. 寓真. 黄河. 2015(01)
[3]“印从书出”的得与失——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研究[J]. 张瀛.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4]简析吴让之及披削刀法的创立[J]. 章海荣. 中国美术研究. 2013(03)
[5]吴让之小篆与篆刻艺术浅析[J]. 杨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6]吴让之书法作品中的临仿现象刍议[J]. 王道进.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3(01)
[7]吴熙载印学观与包世臣交游之关系(下)[J]. 金丹. 荣宝斋. 2012(04)
[8]海派翘楚 谁领风骚(续)——赵之谦、吴让之“海派”考略[J]. 李烈初. 收藏界. 2012(03)
[9]吴熙载印学观与包世臣交游之关系(上)[J]. 金丹. 荣宝斋. 2012(02)
[10]海派翘楚 谁领风骚——赵之谦、吴让之“海派”考略[J]. 李烈初. 收藏界. 2012(01)
硕士论文
[1]试论清代篆书、篆刻的发展[D]. 朱晓艳.山西师范大学 2016
[2]吴熙载书法研究[D]. 沈金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
[3]清代篆书“复古”之风研究[D]. 宁楠.渤海大学 2012
[4]清乾嘉时期篆书综合研究[D]. 刘超.山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91043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吴让之生平及交游概述
(一)嘉道咸同时期书坛背景
(二)吴让之生平事略
(三)吴让之交游经历
1.良师益友——包世臣
2.他乡密友——姚正镛、汪鋆
3.暮年挚友——岑鎔、刘汉臣
二、吴让之篆刻风格的渊源
(一)取法汉印
(二)师承邓派风格
(三)“印从书出”理论实践
1.字法的实践
2.空间布局的实践
3.刀法个性形成的实践
三、吴让之篆刻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寓圆于方的汉印风格
(二)刀笔相融的书写性
(三)淋漓畅快的空间布势
四、吴让之篆刻风格对后世篆刻发展的启示
(一)吴让之篆刻艺术成就的历史价值
(二)吴让之印风对后世的影响
(三)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启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吴让之对邓派篆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J]. 张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2]此中有真意——读印随笔(节选)[J]. 寓真. 黄河. 2015(01)
[3]“印从书出”的得与失——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研究[J]. 张瀛.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4]简析吴让之及披削刀法的创立[J]. 章海荣. 中国美术研究. 2013(03)
[5]吴让之小篆与篆刻艺术浅析[J]. 杨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6]吴让之书法作品中的临仿现象刍议[J]. 王道进.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3(01)
[7]吴熙载印学观与包世臣交游之关系(下)[J]. 金丹. 荣宝斋. 2012(04)
[8]海派翘楚 谁领风骚(续)——赵之谦、吴让之“海派”考略[J]. 李烈初. 收藏界. 2012(03)
[9]吴熙载印学观与包世臣交游之关系(上)[J]. 金丹. 荣宝斋. 2012(02)
[10]海派翘楚 谁领风骚——赵之谦、吴让之“海派”考略[J]. 李烈初. 收藏界. 2012(01)
硕士论文
[1]试论清代篆书、篆刻的发展[D]. 朱晓艳.山西师范大学 2016
[2]吴熙载书法研究[D]. 沈金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
[3]清代篆书“复古”之风研究[D]. 宁楠.渤海大学 2012
[4]清乾嘉时期篆书综合研究[D]. 刘超.山西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91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1910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