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白文
发布时间:2021-07-16 09:44
<正>赵之谦,浙江会稽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无闷等。清代著名书画篆刻家。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最有力的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文章来源】:书法教育. 2020,(05)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赵之谦《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原印及笔者的临摹作品
赵之谦《血性男子》和《益甫手段》印
回到这方印来看,首先,篆文的印化必然造成白文印字法与其小篆书法字法的不同。这点在邓、吴、赵身上都被明显地体现出来——三家的朱文印的字法都极接近他们的小篆书法,而白文印则都与小篆书法有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笔者常年的篆刻实践来看,其实关键在于白文印“端正”的审美需要。朱文线细,印面留红少,加上有边框的作用,因此,尽其婀娜也不会觉得印面凌乱。而白文印若线条过于舒展则留红太多,印面会显得零碎而不够庄重。所以,从汉代以来,白文印的创作就注定了要对小篆进行改造。而最简单高效的改造方法,就是“方化”。汉印的所谓“缪篆”,即是小篆借鉴隶书方正化以后产生的适应白文印的一套成功的文字体系。赵之谦的白文印与其小篆的关系,无非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从这方印来看,字势方正,空间上大疏大密的特点很明显。在赵之谦小篆书法中常常处理成婀娜展势的笔画,在此印中都被改造成方折,如“考”字“丂”部的末笔和“印”“记”二字的末笔。但与一般汉印处理不同的是,汉印往往采用平分空间的方式以求端稳,而此印则恰恰破坏了这种平均,明显地表现出赵之谦小篆书法里所特有的那种疏密意识。因此,我们看赵之谦的白文印,无不强调空间的疏密对比,而且对这种对比的运用是与其小篆书法的处理方式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表面上进行了方折化的处理。
本文编号:3286767
【文章来源】:书法教育. 2020,(05)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赵之谦《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原印及笔者的临摹作品
赵之谦《血性男子》和《益甫手段》印
回到这方印来看,首先,篆文的印化必然造成白文印字法与其小篆书法字法的不同。这点在邓、吴、赵身上都被明显地体现出来——三家的朱文印的字法都极接近他们的小篆书法,而白文印则都与小篆书法有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笔者常年的篆刻实践来看,其实关键在于白文印“端正”的审美需要。朱文线细,印面留红少,加上有边框的作用,因此,尽其婀娜也不会觉得印面凌乱。而白文印若线条过于舒展则留红太多,印面会显得零碎而不够庄重。所以,从汉代以来,白文印的创作就注定了要对小篆进行改造。而最简单高效的改造方法,就是“方化”。汉印的所谓“缪篆”,即是小篆借鉴隶书方正化以后产生的适应白文印的一套成功的文字体系。赵之谦的白文印与其小篆的关系,无非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从这方印来看,字势方正,空间上大疏大密的特点很明显。在赵之谦小篆书法中常常处理成婀娜展势的笔画,在此印中都被改造成方折,如“考”字“丂”部的末笔和“印”“记”二字的末笔。但与一般汉印处理不同的是,汉印往往采用平分空间的方式以求端稳,而此印则恰恰破坏了这种平均,明显地表现出赵之谦小篆书法里所特有的那种疏密意识。因此,我们看赵之谦的白文印,无不强调空间的疏密对比,而且对这种对比的运用是与其小篆书法的处理方式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表面上进行了方折化的处理。
本文编号:3286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28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