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碑学传统下“孩儿体”书法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22:10
  目前,谢无量、徐生翁等人的“孩儿体”书法变得热起来,“孩儿体”究竟是怎样的,却没有一个说法。笔者结合清代碑派书法审美理想的发展、清代的“孩儿体”理论,以及徐生翁等书家的创作,以历史为基础,对“孩儿体”的形质和精神做了一简要总结。“孩儿体”书法是碑派书法与“赤子之心”传统观念的结合。在清代兴起的碑派书法,学习民间汉魏碑版,以篆隶古法为形式载体,书写雄强、质朴、天真的精神。天真一格,在清代并未取得成就。科举考试必须运用的馆格体对文人潜意识的理性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清代碑派书法家在对汉魏碑版的取法与创作都带有馆格体的严整与帖学的精到感,很难质朴,更难天真。尽管如此,在清代各期均有书论家对“天真”之美表示推崇,并做出了艺术创作的理论指导,是“孩儿体”的理论指南。傅山在提倡“四宁四毋”的同时,不忘对“天倪”的珍视,可以说是“孩儿体”在形质上的基本要求;钱泳在提倡篆隶古法的同时,大胆提出了儿童的“篆籀气”,这是原初意义上的“孩儿体”,需要进一步艺术化规范化;赵之谦提出儿童书最高,并以“返老还童”式的“真拙”指导后人,可以说是“孩儿体”书法最为贴切的实践指导;刘熙载提出书如养婴儿,应当如婴...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碑学传统下“孩儿体”书法美学研究


谢无量对联1

作品,对联,书法,书法艺术


“孩儿体”书法开始受到关注,书法理论界对谢无量、徐生书法艺术家的研究变得深入,文化价值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彰显,艺应有的肯定;书法艺术界对他们的取法,无论是直接作为临摹对象法,都变得相对多了起来,当然,比起二王、米南宫、王觉斯等人书家仍然是极为小众的学习对象。“孩儿体”书家和很多现代大艺难以激起半点波澜,只有少数知音,死后越来越受追捧,都是境界的缘故,书法界的徐生翁、谢无量如同绘画界的黄宾虹,对他们的近的事情。比如,80 年代中国书协举办了一次大型书法展览,当四川书家谢无上展厅时,有相当数量的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认为,谢无量的书法简,像小孩子写的,不好,不美,主张从展厅上取下来。但同时又有人作品一派天机,境界高远,是上好的作品,主张继续展出。两种观点最后,由于启功先生的支持,其作品才顺利展出。但是,仍然有大部欣赏这一类不漂亮的字。

康有为,对联


“孩儿体”书法与之前的碑派书法的艺术特质有何的内涵是一个既定的还是不断发展丰富的?这些,都儿体”书法是碑派书法自身的发展的结果,“孩儿体含于概括性的碑派书法的审美之下,也就是说,“可问题就是,碑派书法的审美追求包含什么内容。这个书法可以写成何种审美意蕴?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生说过,碑派书法的核心特征为重、大、拙,分别由徐生翁达到最高境界14。再比如周永健先生说过,碑以15其实,这种种概括,可能是见到书法作品之后的一种书法的全部审美因素。比如,康有为和郑谷口均为碑郑谷口遒劲飘逸,那么这种仙气、逸气,是不是碑派是康有为、郑谷口的碑气,来自于他们的古拙,来自于帖,来源于人?单个书家的审美内涵均是丰富多变因此,要找到碑派书法的所有审美内涵加以简单概括共通的因素,大概是可以概括起来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孩儿体”与晋韵的融汇——谢无量书法的诗性与审美自觉[J]. 曹亚彬.  中国书法. 2017(03)
[2]赵冷月晚年书法探索的文化价值批判[J]. 肖鑫.  中国书法. 2015(15)
[3]赵冷月的晚期书法风格[J]. 刘彭.  中国书法. 2015(15)
[4]董其昌“字须熟后生”理论的重新审视[J]. 吴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8(04)
[5]形简而道全——试析徐生翁的艺术创作及其审美理想[J]. 梁培先.  东方艺术. 2006(24)
[6]语不惊人死不休——赵冷月的书法艺术[J]. 沃兴华.  中国书画. 2003(02)
[7]现代书法家批评徐生翁[J]. 姜寿田.  青少年书法. 2002(22)
[8]儿童书法生理基础[J]. 于魁荣.  教育科学研究. 1991(06)
[9]徐生翁年表[J]. 沈定庵.  书法研究. 1992 (01)

博士论文
[1]基于内隐学习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研究[D]. 谢超香.西南大学 2016
[2]清康雍乾时期书法风尚研究[D]. 方爱龙.南京艺术学院 2015
[3]清代书学中的汉碑研究[D]. 李以超.复旦大学 2013
[4]李贽思想演变史[D]. 许建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赤子之心”观念史研究[D]. 周丹丹.安徽师范大学 2016
[2]书法巧拙论[D]. 李梦媛.南京艺术学院 2016
[3]尚异求变—徐生翁的书法艺术[D]. 李哲宽.中国美术学院 2014
[4]陶博吾书风及其成因探析[D]. 刘振球.江西师范大学 2014
[5]中国书画创作中的“生”“熟”之辨[D]. 程楠.山东艺术学院 2012
[6]钱泳碑帖摹刻活动研究[D]. 余立.南京艺术学院 2012
[7]原始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D]. 赵燕.东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91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291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