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清代行草流变及文化探源

发布时间:2017-04-27 05:00

  本文关键词:清代行草流变及文化探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艺术发展与其身处的社会形态、思想流派、审美意识息息相关。在清朝特定的时代背景、政治导向的促使下,行草书发展彰显出异于其他朝代的审美走向。碑帖并进成为清代行草书发展的特殊形态。帖学在延续传统“二王”书风的同时继续发展,但无法企及前代的创作高度。清代帖学发展至馆阁体,艺术趣味渐趋迷弱,一批有创见性的书家将碑版质拙、古朴的韵致沉潜于笔端,发展了行草书形成新的趋势——碑学。碑学形成、发展、渐至高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焕发出盎然生机。碑帖合流,优势互补,既促进了碑学的完善与成熟,也使帖学改弦易辙,生发出崭新的姿态,成为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推动行草书发展的深层因素,囊括诸多领域,因而本文通过理清行草书的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的文化探源,从本体意识、主体心理构成、艺术资质方面,分析书写精神背后的根源意味。
【关键词】:清代 行草书 碑学 帖学 文化探源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目录7-8
  • 绪论8-10
  • 第一章 帖学于延续中渐变 碑学在蓄积中创生10-20
  • 1.1 遗存新象:徘徊中的狷狂帖流11-15
  • 1.2 伐木开道:潜意识下碑学萌动15-20
  • 第二章 变异的帖学观念 激进的碑学锋芒20-32
  • 2.1 理与情的承载:极致境况背后的开释21-26
  • 2.2 学理的注入:深邃内蕴藏匿着绚烂26-32
  • 第三章 帖学在衰微中绵延 碑学在深入中兴盛32-42
  • 3.1 正统帖学 一脉相承33-35
  • 3.2 雄强碑学 厚积薄发35-42
  • 第四章 探寻创作精神背后的根源意味42-52
  • 4.1 彰显自我的本体意识42-45
  • 4.2 平民意味的边缘心态45-48
  • 4.3 躬身亲为的实践品质48-52
  • 第五章 结论52-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0-62
  • 致谢62-64
  • 个人简历64-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海东;碑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张家信;;河北古代书法艺术散论[J];齐鲁艺苑;2008年01期

3 ;现代碑学、帖学之争[J];荣宝斋;2009年04期

4 周利锋;;宋湘与吴荣光、叶梦龙、伊秉绶交游考[J];嘉应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刘志宏;浅论碑帖结合现象[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陈龙国;碑帖正名琐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2期

7 杨建军;;津门八家在当代书法碑学与帖学的发展与转化过程中的艺术成就[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从“学院派”到“新帖学”、“新碑学”——陈振濂先生的“研究型”书法创作探险之旅[J];中国美术馆;2009年12期

9 郑为人;碑帖艺术价值的历史判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王莉娜;;碑学与扬州画派书风[J];国画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彭一超;;试论联墨艺术的时代性[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邓清远;;简论书法艺术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及异化[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段剑源;;君子立身,务修其本——与设计专业大学生谈书法课学习的重要性[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刘锋;;清代楹联大家的书法艺术简论[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周海宽;;清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篆书》修复工艺探索[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铎;立足碑学 深入经典[N];中国艺术报;2010年

2 辛勋;19世纪朝鲜的碑学书法[N];中国文物报;2010年

3 张其凤;帖学的守望者[N];美术报;2006年

4 刘一闻;我看海派书法[N];解放日报;2004年

5 吴又华;独钟碑学[N];美术报;2001年

6 田丕鸿;南粤帖学名家[N];中国商报;2003年

7 上海博物馆 汪庆正 北京师范大学 启功 呈吉;帖学:百年后的盛世热情[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陈燮君;帖学盛世[N];解放日报;2003年

9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刘墨;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N];美术报;2006年

10 曹利华;为启功说几句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建;晚清贴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张建华;碑学的发扬[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3 邵敏智;清代书法理论之碑学审美意识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4 王守民;明郑—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地区碑派书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7 汪世基;当代台湾书法创作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刘维东;清代《大观帖》鉴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李明;“道咸画学中兴”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王传峰;中日近现代书法交流比较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倩;清代行草流变及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贺芳;清中期帖学书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朱超;两大碑学高峰[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超;浅析杨守敬的碑帖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学峰;双峰并峙,,两种景观[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崔伟;论何绍基对碑与帖的有机融会[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段永成;沈曾植帖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张欣;刘墉、何绍基书法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新来;清代岭南碑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冯水卿;康有为书学思想批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行草流变及文化探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29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9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