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西泠四家”书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15:39
  “西泠四家”是指清代丁敬(1695-1765)、蒋仁(1743-1795)、黄易(1744-1802)、奚冈(1746-1803)四位篆刻名家,其篆刻艺术又被称为“浙派篆刻”,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一篆刻流派固然以杭州为中心,称做“浙派”,但其影响并不局限于浙江一隅。“西泠四家”虽以篆刻名世,但他们的成就却是多方面的,他们都具有高超而全面的文化艺术素养,在诗、文、书、画诸多方面皆有不凡的造诣。书法、篆刻艺术,本来就难以截然分开。不必说,“西泠四家”在篆刻方面都是成就卓著的大家;在书法方面,他们也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并且,他们与同时代的著名书家也都交往密切。学术界对他们的研究,大都从篆刻方面入手。笔者认为,他们精湛的书法艺术,实在不应该被其在印学领域的高超成就所掩盖,对他们的书法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富有意义的。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的活动,无不打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烙印,“西泠四家”亦是如此。他们的书法都受到了时代风气的影响,其篆、隶书强调“金石气”,有明显的崇碑倾向;而他们的楷、行、草书艺术,则大多偏好“二王”、孙过庭、褚遂良、米芾等,承帖学之余绪,非常具有典型性。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泠四家”书学研究


丁敬《武林金石记》

金石,蓬莱,文字


二、“西泠四家”的金石学研究13天内,从济宁出发到泰山的访碑日记,主要记述了他与好友沿途搜碑、拓碑的情况。比如其中有一则讲到:“初九日,至曲阜,风大,寓西关,谒孔子庙,拓诸碑。余前得南关外熹平二年残石,何梦华所得永寿元年《孔君碑》,俱置同文门下……”①黄易的这些文字是十分宝贵的。借助于这些可靠的记载,当年黄易与其友人搜访古代金石碑版的画面,让我们感到如此真实而亲切。《嵩洛访碑日记》则记述了他在嵩山、洛阳一带的访碑活动,并作《嵩洛访碑图》。《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图2)乃是黄易选取其所藏金石中较罕见者,双钩锓木而成,以供金石爱好者欣赏、学习之用。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1733—1818)在此书前题跋曰:“钱塘黄秋盦小蓬莱阁所藏金石就其罕传者,双钩锓木以公同好。”②此书主要记录了《石经残碑》、《魏君碑》、《朱君碑》、《灵台碑》、《谯君碑》、《王稚子阙》、《范式碑》、《三公山碑》、《武梁祠像》的摹搨本。黄易为本书所涉碑版撰写了释文,书中还收入了当世名家的题跋。钱大昕在为黄易《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所作的序中写道:(黄易)出其家藏宋拓石经残字及成阳灵台、魏元丕、朱龟、谯敏、王稚子、范式诸刻,双钩而镌诸木,署其名曰《小蓬莱阁金石文字》。③①丁敬等著,萧建民点校《西泠八家诗文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年版,337页。②黄易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1页。③同上,3页。图2黄易《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西泠四家”书学研究


黄易《嵩洛访碑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陈鸿寿书法浅析[J]. 何学森.  中国书法. 2012(12)
[2]丁敬书法篆刻艺术渊源试析[J]. 潘福增.  中国书法. 2012(12)
[3]蒋仁的篆刻艺术[J]. 朱琪.  书法赏评. 2009(05)

博士论文
[1]黄易访碑活动与交友[D]. 叶玉.中国美术学院 2009
[2]“浙派”宗师——丁敬研究[D]. 方小壮.南京艺术学院 2003

硕士论文
[1]陈鸿寿书法美学研究[D]. 吴天泽.暨南大学 2018
[2]赵之琛篆刻艺术研究[D]. 赵鹏.杭州师范大学 2017
[3]“禅机”与“天趣”[D]. 林中岚.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4]陈鸿寿隶书及其师法初探[D]. 杨帆.陕西师范大学 2015
[5]工致典雅—陈豫钟篆刻艺术研究[D]. 胡俊峰.渤海大学 2012
[6]黄易生平交游考论[D]. 杨国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328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328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d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