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书风”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1-08-31 23:12
"中原书风"是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依托,以雄强拙厚的书风为共同旨趣的地域书风。文章主要从"中原书风"概念的提出和形成缘由、"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的优缺点以及"中原书风"在当代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中原书风"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中). 2020,(04)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中的特色
(一)取法的广泛性和风格的多元性
(二)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三)保持“中原书风”的本质
二、“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顶尖人才不够
(二)后劲不足、审美疲劳
(三)文化素质的缺失
(四)“中原书风”定位不准
(五)书法功利性过强
三、如何应对“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中的不足
(一)找准“中原书风”的定位
(二)规范书法群众基础建设
(三)理论文化和实践紧密结合
(四)促进书法高等教育发展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原书风”的崛起与变迁——兼论“碑学”审美在当代的延展[J]. 罗亚琳. 中国书法. 2018(14)
[2]雄强朴茂与时代担当———中原书风审美特质及其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推动[J]. 吕文明. 书法赏评. 2016(03)
[3]重新审视“中原书风”的当代意义[J]. 李因杰. 美术教育研究. 2015(01)
[4]中原书派与江浙书派风格之比较[J]. 刘根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5]“中原书风”和书法的创造精神[J]. 西中文. 中国书法. 2012(03)
[6]中原书风的追寻及其走向[J]. 纪白. 中国书法. 2012(03)
[7]中原书风的现状与未来[J]. 王学仲. 中国书法. 2012(03)
[8]“中原书风”的回顾与思考[J]. 宋华平,朱中原. 中国书法. 2012(03)
本文编号:3375787
【文章来源】:美与时代(中). 2020,(04)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中的特色
(一)取法的广泛性和风格的多元性
(二)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三)保持“中原书风”的本质
二、“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顶尖人才不够
(二)后劲不足、审美疲劳
(三)文化素质的缺失
(四)“中原书风”定位不准
(五)书法功利性过强
三、如何应对“中原书风”在当代发展中的不足
(一)找准“中原书风”的定位
(二)规范书法群众基础建设
(三)理论文化和实践紧密结合
(四)促进书法高等教育发展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原书风”的崛起与变迁——兼论“碑学”审美在当代的延展[J]. 罗亚琳. 中国书法. 2018(14)
[2]雄强朴茂与时代担当———中原书风审美特质及其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推动[J]. 吕文明. 书法赏评. 2016(03)
[3]重新审视“中原书风”的当代意义[J]. 李因杰. 美术教育研究. 2015(01)
[4]中原书派与江浙书派风格之比较[J]. 刘根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5]“中原书风”和书法的创造精神[J]. 西中文. 中国书法. 2012(03)
[6]中原书风的追寻及其走向[J]. 纪白. 中国书法. 2012(03)
[7]中原书风的现状与未来[J]. 王学仲. 中国书法. 2012(03)
[8]“中原书风”的回顾与思考[J]. 宋华平,朱中原. 中国书法. 2012(03)
本文编号:3375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37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