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昌的书法艺术与书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2-02-24 00:13
陈荣昌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书法家,其人、其学、其书在云南近现代史上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研究陈荣昌书风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研究他的书法思想。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陈荣昌的生平和书法著述,通过梳理他的家世、求学经历、为官期间的事迹等,为研究他的书法艺术及书法思想提供参照。第二部分是陈荣昌书风的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陈荣昌学书主要受到家庭、师友及时风的影响,形成了欧底赵面的馆阁体书风。在为官时期,其书风主要受颜真卿、钱南园的影响,并且初涉魏碑和米芾。陈荣昌晚年归隐云南,在其延续为官时期书风的基础上又开拓出新的方向,上追篆隶古法。第三部分研究陈荣昌的书法思想。其书法思想主要有四种:首先是学书贵临帖说,陈荣昌强调了临帖的重要性,应当根据自己的笔性来选择临帖对象。其次是学书当并学其人,指学书不仅只看作品的好坏,更应关注到书家的人品。再是学书必自篆隶始,学书当穷源竟流,从篆隶开始学习。最后是“三正”“三乱”说,即学书从平正到险绝再复归平正的变化过程,这是陈荣昌一生学书的真实写照。第四部分是陈荣昌对笔者书法创作的影响。笔者主要借鉴了他的行草、魏碑和篆隶...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陈荣昌其人其学
第一节 陈荣昌主要事迹
一、崇文尊礼的家世
二、陈荣昌的求学经历
三、为官期间重要事迹
四、归隐田园著书立说
第二节 陈荣昌的书法著述
一、书法著述代表作——《孟孝琚碑》补阙
二、陈荣昌其他的书法文献
第二章 陈荣昌书风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 欧底赵面——早期(1860—1885)
一、启蒙于欧赵(约1866—约1872)
二、揉合欧、赵形成馆阁体书风(约1873—约1885)
第二节 博取诸家——为官时期(1886—1913)
一、受颜钱书风的影响
二、初涉魏碑
三、行书兼习米芾
第三节 延续与开拓——隐逸时期(1914-1935)
一、为官时期书风的延续
二、晚年新方向——篆隶
第三章 陈荣昌的书法思想
第一节 学书贵临帖说——据笔性而定
第二节 学书当并学其人
第三节 学书必自篆隶始
第四节 “三正”、“三乱”说
第四章 陈荣昌对我书法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陈荣昌的行草书对我的启发
第二节 我对陈荣昌魏碑书风的借鉴
第三节 篆隶的临习与创作
附图: 笔者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几与原文语气无别——谢饮涧补《孟孝琚残碑》所缺八十八字及其可信性探析[J]. 成联方. 中国书法. 2018(17)
[2]“人书俱老”:融“险绝”于“平正”[J]. 邱振中. 中国书法. 2017(20)
[3]论中国古代美学元范畴“气”[J]. 杨星映.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1)
[4]论馆阁体书法[J]. 徐澄. 艺术探索. 2016(03)
[5]简析清代颜系书法群体及其成因[J]. 李林.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04)
[6]陈荣昌先生评传[J]. 阎秀冬,张诚. 贵州文史丛刊. 1994(03)
[7]云南经正书院及其几位著名人物[J]. 温梁华. 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4)
博士论文
[1]“书如其人”思想研究[D]. 张利国.中共中央党校 2017
[2]“篆隶为本”书法观研究[D]. 梅跃辉.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3]云南诗歌总集研究[D]. 吴肇莉.浙江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陈荣昌诗歌及诗学研究[D]. 李钰晔.云南师范大学 2015
[2]钱沣书法研究[D]. 孙梦丽.西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41576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陈荣昌其人其学
第一节 陈荣昌主要事迹
一、崇文尊礼的家世
二、陈荣昌的求学经历
三、为官期间重要事迹
四、归隐田园著书立说
第二节 陈荣昌的书法著述
一、书法著述代表作——《孟孝琚碑》补阙
二、陈荣昌其他的书法文献
第二章 陈荣昌书风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 欧底赵面——早期(1860—1885)
一、启蒙于欧赵(约1866—约1872)
二、揉合欧、赵形成馆阁体书风(约1873—约1885)
第二节 博取诸家——为官时期(1886—1913)
一、受颜钱书风的影响
二、初涉魏碑
三、行书兼习米芾
第三节 延续与开拓——隐逸时期(1914-1935)
一、为官时期书风的延续
二、晚年新方向——篆隶
第三章 陈荣昌的书法思想
第一节 学书贵临帖说——据笔性而定
第二节 学书当并学其人
第三节 学书必自篆隶始
第四节 “三正”、“三乱”说
第四章 陈荣昌对我书法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陈荣昌的行草书对我的启发
第二节 我对陈荣昌魏碑书风的借鉴
第三节 篆隶的临习与创作
附图: 笔者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几与原文语气无别——谢饮涧补《孟孝琚残碑》所缺八十八字及其可信性探析[J]. 成联方. 中国书法. 2018(17)
[2]“人书俱老”:融“险绝”于“平正”[J]. 邱振中. 中国书法. 2017(20)
[3]论中国古代美学元范畴“气”[J]. 杨星映.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1)
[4]论馆阁体书法[J]. 徐澄. 艺术探索. 2016(03)
[5]简析清代颜系书法群体及其成因[J]. 李林.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04)
[6]陈荣昌先生评传[J]. 阎秀冬,张诚. 贵州文史丛刊. 1994(03)
[7]云南经正书院及其几位著名人物[J]. 温梁华. 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4)
博士论文
[1]“书如其人”思想研究[D]. 张利国.中共中央党校 2017
[2]“篆隶为本”书法观研究[D]. 梅跃辉.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3]云南诗歌总集研究[D]. 吴肇莉.浙江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陈荣昌诗歌及诗学研究[D]. 李钰晔.云南师范大学 2015
[2]钱沣书法研究[D]. 孙梦丽.西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41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6415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