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沙孟海书学思想考论

发布时间:2017-05-23 13:26

  本文关键词:沙孟海书学思想考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以新近影印披露的沙孟海早年日记《僧孚日录》为主要文献,从早年师承、交游的角度,对沙孟海书学(含印学)思想的形成进行了探究。基于学术师承与艺术史立场的考察,分别列举冯君木、赵叔孺、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郑孝胥、葛夷父、吴公阜为论文框架人物,构成四章,就以下几个核心内容展开论述:(一)冯君木与沙孟海的由文及艺之路;(二)赵叔孺、吴昌硕与沙孟海的“阴阳”之论;(三)康有为、沈曾植、郑孝胥与沙孟海的“于二王外辟一路径”;(四)沙孟海与葛夷父、吴公阜相约攻书论印。每章皆有独立分论点,基本上涵盖了沙孟海书学思想几个重要方面在早年的形成情况,从中得以窥见沙孟海在文与艺、新与旧、阴与阳、碑与帖、显与晦等诸多对立方面的吞吐含化。而此一能力的养成,正是沙孟海在与师友的交谊中对人生、对艺术的探索中得来;此一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与识度,正可以寻绎出沙孟海书学思想的演变与主张的形成。早年沙孟海所受师友影响尤大,堪称有“参与筑基”之功。 沙孟海书学思想绍承清末民初的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郑孝胥等人开启的近现代书法主流而来,是现当代书法发展的关键性人物之一。此一主流从晚明而起,又因清末碑学的隆盛而再次复兴,是对“二王帖学旧路”的超越,亦为沙氏一生书学志趣之所在。而这种基于时代特色而实现对前代主流(传统)的超越性与时代性,具有当代主流的价值。而印学上沙氏对赵叔孺、吴昌硕二氏取法的侧重与其印风趋向吴氏的转变,亦可作如是观。观当下赵、吴二氏印风的显晦,可知近代以来时风的延续性。故而,对沙孟海书学思想的溯源,旨在明晰其对清末民初诸家的承接与发展,也是为当下书法的发展溯源。 本论文采用考、论结合的论述方式,试图在事实的考证中,逐步建立对沙孟海早年书学思想形成的脉络式解读。由于《僧孚日录》尚属新刊,故而亦对某些事实及论断进行了若干力所能及的澄清与商榷。
【关键词】:沙孟海 师承 交游 书学思想 早年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0. 绪论7-11
  • 0.1 本课题的研究起因及目的7-8
  • 0.2 沙孟海书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8-9
  • 0.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9-11
  • 1. 冯君木与沙孟海的由文及艺之路11-22
  • 1.1 冯君木与沙孟海的新旧文化观11-16
  • 1.2 冯君木与沙孟海的书卷清气16-18
  • 1.3 冯君木诗文审美对沙孟海书印审美的影响18-19
  • 1.4 沙孟海与冯君木的书文合作19-22
  • 2. 赵叔孺、吴昌硕与沙孟海的“阴阳”之论22-38
  • 2.1 沙孟海“阴阳”之论的提出22-24
  • 2.2 沙孟海与赵叔孺、吴昌硕的师事关系24-30
  • 2.2.1 沙孟海接受赵、吴二氏亲炙24-27
  • 2.2.2 沙孟海篆刻的根底与主张27-30
  • 2.3 沙孟海取法赵、吴二氏的侧重及其印风转变30-38
  • 3. 康有为、沈曾植、郑孝胥与沙孟海的“于二王外辟一路径”38-56
  • 3.1 沙孟海的碑学功底38-43
  • 3.2 沙孟海与“明清调”43-52
  • 3.2.1 沙孟海的“碑帖相熔”43-45
  • 3.2.2 沙孟海出入黄道周45-52
  • 3.3 沙孟海对康、沈、郑三家的承接52-56
  • 4. 沙孟海与葛夷父、吴公阜相约攻书论印56-69
  • 4.1 沙孟海与葛夷父56-64
  • 4.1.1 沙孟海与葛夷父的交谊始末56-60
  • 4.1.2 沙孟海与葛夷父的论书60-64
  • 4.2 沙孟海与吴公阜64-69
  • 4.2.1 沙孟海与吴公阜的交谊始末64-66
  • 4.2.2 沙孟海与吴公阜的论印66-69
  • 5. 结论69-71
  • 主要参考文献71-73
  • 图版征引说明73-75
  • 附录:沙孟海从游冯君木始末钩沉75-83
  • 致谢83-85
  • 【附】在校期间已发表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成果目录8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其桢;秦始皇刻石探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吴永斌;王晓玲;;刘墉书法及其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3 方爱龙;;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阐论兼与苏轼诗比较——唐宋诗人论书诗札记之三[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3期

4 孙艳;;浅析亲缘关系对郑孝胥功名思想的影响[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许怀敬;;许承尧诗学观及其流变初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苏全有;王申;;《广艺舟双楫》与《孔子改制考》之比较——论康有为的激变思想[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吕岳群;;缙云李阳冰碑刻题记遗存[J];东方博物;2011年04期

8 姜栋;;从形到意: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实践谫论[J];东方艺术;2007年16期

9 包铭新,李甍,巢晃;近代上海女书画家的社会角色[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罗惠缙;;民初遗民诗词的同题群咏研究[J];东南学术;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容;;近代中国书艺新潮:溯东方意象美之本源——由近代书艺主流思潮探中国百年审美文化转型的特征[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4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顾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吕作用;傅雷与视觉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张多强;《三希堂法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艳;同光体代表诗人心路历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李炜;包装设计中书法应用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雯雯;李瑞清年谱[D];南昌大学;2010年

4 公薇娜;中学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永胜;章太炎书法得失论[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李云并;易大厂篆刻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冯亚军;书法侧锋用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园园;豪华落尽见真淳[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笋;吐鲁番出土高昌国时期楷书书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罗晶;赵孟

本文编号:388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88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4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