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隶书技法流变

发布时间:2017-05-23 14:22

  本文关键词:隶书技法流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隶源于篆,其基本用笔是逆入平出,中锋铺毫,有蚕头,有雁尾,转折时常换作两笔书写。自汉至唐,再到清代,隶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峰,其技法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呈现出新的内涵。汉隶去篆未远,中锋用笔,古雅雄逸;魏晋隶书,折刀用笔,圭角显露,变以方整;唐人以楷作隶,专取整齐,光润撇捺;宋代书家尚意,隶书不振;元、明人取法钟、梁,用笔多挑拔平硬,伤于呆板;清代碑学大盛,隶法复兴,中锋铺毫,逆锋涩行,裹毫绞转,笔法日益丰富。本文以笔法、结构为纬,时代特征为经,阐述隶书技法的传承及演变。
【关键词】:隶书 笔法 流变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文献综述7-8
  • 绪论8-10
  • 一、关于选题8
  • 二、研究方法8-10
  • 第1章 汉代隶书:以篆作隶 古雅雄逸10-17
  • 1.1 汉隶特征笔画的基本用笔10-12
  • 1.1.1 转折10
  • 1.1.2 波挑10-11
  • 1.1.3 掠笔11-12
  • 1.2 汉隶结体12
  • 1.3 汉代碑刻隶书笔法分析12-15
  • 1.3.1 逆入平出12-13
  • 1.3.2 圆笔方笔13
  • 1.3.3 以篆作隶13-15
  • 小结15-17
  • 第2章 魏晋隶书:变以方整 隶法不古17-20
  • 2.1 折刀用笔 圭角显露17-18
  • 2.2 隶法不古楷法因之18-19
  • 小结19-20
  • 第3章 唐代隶书:以楷作隶 日趋光润20-27
  • 3.1 石经旧法 亦隶亦楷20-22
  • 3.2 帝之新法 体博势逸22-26
  • 3.2.1 行笔肥重 波磔姿媚22-23
  • 3.2.2 楷法入隶 锋芒外露23-24
  • 3.2.3 专取整齐 光润撇捺24-26
  • 小结26-27
  • 第4章 宋元明隶书:古法益亡 方板可厌27-40
  • 4.1 宋代隶书27-30
  • 4.1.1 多作唐体 用笔肥厚27-28
  • 4.1.2 取法汉魏 体势长方28-30
  • 4.2 元代隶书30-35
  • 4.2.1 延续唐宋 精美工整30-33
  • 4.2.2 师法汉魏 有意突破33-35
  • 4.3 明代隶书35-39
  • 4.3.1 方劲殆庶 古拙未臻35-39
  • 小结39-40
  • 第5章 清代隶书:超轶前代 直接汉人40-49
  • 5.1 明末清初:追本溯源 回归汉隶40-43
  • 5.2 清代中晚期:碑派大兴 隶法丰富43-48
  • 5.2.1 中锋铺毫 圆满劲足43-45
  • 5.2.2 逆锋涩行 力透纸背45-48
  • 小结48-49
  •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俊萍;;古典书论的当下话语内涵[J];书法赏评;2009年06期

2 釜谷武志,杨明;六朝的书论和文论——以“骨”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3 张耀辉;;行草《书论一则》[J];青岛文学;2011年10期

4 王文章;马国俊;;功夫在诗外[J];读者欣赏;2012年10期

5 王幅明;美书论[J];青少年书法;2004年18期

6 王兴国;中国古代书论中的模糊语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刘伟生;六朝书论中的“骨”论[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吴家驹;浅析古代书论校注中的若干问题[J];书画艺术;2002年04期

9 朴之;;中科大与日本书论研究会书法交流活动侧记[J];书法之友;2002年12期

10 胡舟;“意象”在文论书论中的概念变迁与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敏惠;;古代书论审美语词“气”之语义分析与溯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黄国华;;蔡襄书法及书论[A];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记者 木戈;化古书论为书法创作的营养[N];中国艺术报;2002年

2 张瑞田;作家的书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孙宜才;书法治乱与朱复戡书论[N];东方早报;2013年

4 王家葵;《民国书论精选》勘误[N];东方早报;2011年

5 儒子;《古书论选释》(二)出版[N];中国艺术报;2002年

6 彭爱林;怎样上好写字课[N];黔西南日报;2010年

7 刘正强;一本自出机杼的书论力作[N];云南日报;2002年

8 王世征;复古主义的代表 道学书论的标本[N];中国艺术报;2004年

9 华海镜;历代书论的抽象思维[N];美术报;2003年

10 岳崇 全国政协委员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书法拒绝真丑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邱世鸿;理学影响下的宋代书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2 (?)奎河;绵延与积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熊沛军;王世贞书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葳;文学视野下的先唐书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保罗;隶书技法流变[D];西南大学;2014年

3 鹿芸薇;宋代书论“俗”义之辨析[D];河北大学;2008年

4 徐和勇;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古今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大龙;晚清书论中的涩笔与平直[D];西南大学;2010年

6 梁艳;欧阳修书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孙鸣晨;汉魏六朝书论形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白羽;曾国藩书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陈名生;刘熙载草书论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10 张炳麟;书法“势”论[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隶书技法流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388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2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