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论明末书学创新与黄道周的书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7-06-01 06:17

  本文关键词:论明末书学创新与黄道周的书学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晚明书法是明朝同时也是帖学史上的书法高峰。在那个风雨飘摇、动乱频繁的社会,晚明书坛却显示出了另外一番气象,较之于初、中期书法创作,晚明书法作品在载体形式和审美风格等方面都出现了变革和创新。它完全打破了传统二王帖学已经趋于僵化的模式,呈现出非常兴奋活跃的自由创造状态。面对这场深刻而复杂的变革,在借助于以往书法史流行观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也应有质疑和辨析。首先,支撑这种变革的思想资源是李贽思想?心学?或者是儒家思想对当时空谈心性、道德沦落的社会弊端的一种纠正?因为当时书坛的状况从创作者和整体环境来说,都有别于文艺、戏剧等领域的创新,这就要求在解读明末书学创新时必须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潮特别是晚明书家的精神人格和创作倾向等方面作深入的理解和剖析。其次,书学创新浪潮的风格也并非简单地用“浪漫主义”所能恰如其分地概括,而是有它特定的历史价值和风貌。最后,面对书名长期被其政名和忠义之名所掩的明末大书家——黄道周,其对道—艺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实践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他的书学思想和创作还缺乏必要的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晚明书风 浪漫主义 书学创新 黄道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292.1
【目录】:
  • 论文中英文摘要2-6
  • 第一章 晚明书坛状况及特征6-14
  • 第一节 浪漫主义与晚明书风7-9
  • 第二节 明末士人的创作心态和审美风尚的转变9-12
  • 第三节 晚明书家在结体、章法、笔法、尺幅等形式上的创新12-14
  • 第二章 黄道周与晚明书家14-20
  • 第一节 书名被其政名、忠义之名所掩15-16
  • 第二节 黄道周心目中的书学价值观与其他书家之比较16-20
  • 第三章 黄道周对道——艺的思索及实践20-27
  • 第一节 书法美的形态——以遒媚为宗20-22
  • 第二节 关于书法艺术与修养学问22-23
  • 第三节 高度重视书法技能的培养23-25
  • 第四节 对人品的看重,但却不因人废书25-27
  • 结语27-30
  • 参考文献30-33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33-34
  • 声明34-35
  • 致谢35-36
  • 附录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2 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郭淑新;余亚斐;;化宗教文化为人文文化——孔子“鬼神”观探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高军红;;从《六行轩姜帖》看姜宸英的书法风格和历史地位[J];书画世界;2008年02期

5 鹿芸薇;;黄庭坚与米芾论“俗”之比较[J];书画世界;2008年02期

6 马祥和;;从唐尚法到宋元尚意——书画审美之比较研究[J];书画世界;2011年04期

7 凌善金,鲍静,陆林;试论区域图形的审美价值及表现设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崔显艳;;贾政形象诠释的儒家文化之矛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9 陈秀杰;;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解读书法艺术的寄情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王艳照;;痛并幸福着——陶渊明和他那个时代的二律背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东海;;南宋江西陆子学派的形成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龚颖;;《学,

本文编号:411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11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1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