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书:继承与流变
本文关键词:清代篆书:继承与流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清代篆书在书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篆书长期处在一种式微的情况下,由于清代金石考据的兴起,使得篆书在清代又重新被人关注和书写,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在风格上的继承—流变过程,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大批杰出的篆书家和优秀的篆书作品。其中,金石考据给篆书兴起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理由和契机,而随后兴起的碑学又使得篆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无不体现出书法发展至清代的成熟和清代书家视野的拓宽。清代篆书的继承—流变,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文化的刺激之下的激活和巨大作用,使得篆书这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书法入门“第一正步”的书体,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风格世界。从清代开始,篆书创作才算是真正回到书法艺术的大家庭中;同时,也是在这个最后的封建王朝中,篆书笔法被书家有意识的融入其他书体的创作中,中国书法艺术创作进入一个笔法丰富、帖碑结合、综合创新的时代。本文的研究涉及了清代的擅篆书家的生平及作品,根据不同风格的篆书作品将清代篆书分类,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对清代篆书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阐释,对清代社会的、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清代文人书法观念的影响而导致篆书风格的变化,力求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寻其中的规律,以期借鉴于时人。
【关键词】:清代篆书 文人 继承 流变 传统 互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9;J292.1
【目录】:
- 内容提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7
- 一、复兴的契机——由金石考据之学带来篆书地位的提升和确立7-8
- 二、循规蹈矩的继承——以王澍为代表书家的篆书创作8-15
- (一) 复兴前的序曲——清初篆书的延续和隶书的兴起9-10
- (二) "斯冰之法"的继承——以王澍为代表书家篆书创作10-15
- 三、继承中的流变——以邓石如为代表书家的篆书创作15-27
- (一) 托古改制——邓石如以隶书笔意入篆开启了清代篆书变革的序幕17-20
- (二) 邓氏书风的延续和微调——吴熙载等人的篆书创作20-23
- (三) 变中之变——何绍基、杨沂孙等人金文、小篆的互融23-27
- 四、继承—流变的总结——吴昌硕的篆书创作27-30
- 五、余论30-32
- 附表32-35
- 主要参考文献35-36
- 后记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张爱波;;书著山中老更勤——论蒲松龄的文献学贡献[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3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4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彭代明;;羌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及审美变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马媛媛;;中国新水墨元素在纺织花型设计中的应用——关于艺术院校教学法的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蒋红斌;;事物的外部因素与设计的创造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10 黄楠;吴昊;;论新古典主义设计的审美[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腾飞;水彩画当怀文抱质——画面与精神共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宇;清代吉祥纹样在定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沙沙;论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篆书:继承与流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2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