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吴昌硕书法篆刻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21:32

  本文关键词:吴昌硕书法篆刻融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诗、书、画、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它们各自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文人们发现并利用它们之间本有的内在联系,加以改进和创新,逐渐将诗、书、画、印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诗、书、画、印也成为了文人文化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先秦诸子所谓“河图洛书”为依据,唐代的张彦远提出了“书画同源”说,而后“文人画”逐渐立于历史舞台,诗、书、画三者关系相融相渗;宋代为印学发端,进而出现“文人篆刻”,并发展迅速,诗、书、画、印从此密不可分;由明至清,金石学发展迅猛成风,同时伴随着文人书画、篆刻蓬勃兴盛,文人们开始注重在金石中汲取艺术养分,学古蔚然成风,于书画创作中“以笔代刀”的探索不在少数,也有不少致力于篆刻中“印外求印”,诸多艺术探索的实质皆离不开“融合”二字。吴昌硕是诗、书、画、印“四全”的艺术大师,在“四全”的基础上,他的这几种艺术形式均有鲜明独特的个人风貌和艺术魅力,曾风漫中国,以至海外,即使至今学吴之人仍然不在少数。他之所以能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与他所说的“贵能深造求其通”是万万分不开的,他借鉴并发展了前人“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以书入画”的创作理念,将诗、书、画、印融汇贯通,而能“自出胸臆”。最为突出的便是其书法与篆刻的相融相生,他“以刀代笔”赋予篆刻浓浓的笔情墨韵,虽方寸小石,尽显其奔腾雄健之笔势;他又“以笔代刀”下笔如铸铁刊石,金石之气偏铺纸上,从而达到“刀笔相融,书印相生”的浑融之境。
【关键词】:吴昌硕 融合 书法 篆刻 刀笔相融 书印相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9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0
  • 第四节 吴昌硕艺术概述10-13
  • 第二章 吴昌硕书法与篆刻风格的形成13-34
  • 第一节 以篆书为代表的吴昌硕书风13-25
  • 1.1 篆书成就最高13-14
  • 1.2 吴昌硕独特的篆书面貌14-16
  • 1.3 容纳诸体别开生面16-25
  • 1.3.1 临《石鼓文》用功最深16-20
  • 1.3.2 取法《散氏盘》20-22
  • 1.3.3 广读汉碑22-24
  • 1.3.4 纯任自然的行草书24-25
  • 第二节 吴昌硕篆刻学习历程及认识25-34
  • 2.1 家风熏陶25-26
  • 2.2 近取浙、皖26-27
  • 2.3 直取秦汉27-29
  • 2.4 从金石中汲取养分29-34
  • 2.4.1 取法金文29-30
  • 2.4.2 取法碑版石刻文字30-32
  • 2.4.3 取法砖瓦、封泥32-34
  • 第三章 吴昌硕篆刻与书法的关系34-48
  • 第一节 文人篆刻的发展与兴盛34-36
  • 第二节 书印相生刀笔相融36-48
  • 2.1 书法在篆刻中的体现36-41
  • 2.1.1 印面37-38
  • 2.1.2 印款38-41
  • 2.2 篆刻中的“笔意”41-45
  • 2.2.1 用笔41-43
  • 2.2.2 用墨43-45
  • 2.3 篆刻对书法的影响45-48
  • 2.3.1 笔墨45-46
  • 2.3.2 章法46-48
  • 余论48-51
  • 参考文献51-52
  • 后记52-53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阿雪;吴昌硕:我喜拙无巧[J];艺术市场;2005年09期

2 万新华;;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J];艺术探索;2005年04期

3 徐沛君;;论吴昌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J];荣宝斋;2006年06期

4 李永新;;与人交,与物融——漫谈吴昌硕的交游与性情[J];东方艺术;2010年16期

5 吴民先;吴昌硕迁居上海年代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刊;1986年02期

6 吴民先;吴昌硕与杨藐翁[J];苏州教育学院学刊;1986年03期

7 吴长邺;吴昌硕先生的风趣[J];炎黄春秋;1992年04期

8 潘德熙;吴昌硕不守画坛“家法”?[J];咬文嚼字;1995年09期

9 杨士林;;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艺术发微[J];书法之友;1997年03期

10 浣溪斋主人;;吴昌硕精品《桃花图》[J];文化交流;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维彪;;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理解与创新[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迪云;吴昌硕与鄣吴故居[N];文艺报;2002年

2 好运;吴昌硕书画印皆有玩头[N];中国商报;2007年

3 采访 尧小锋 整理 吴新;警惕吴昌硕作品鉴定的误区[N];中国证券报;2009年

4 马明宸;吴昌硕的仕途经历及心态[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顾村言;征集难与真赝判断事关《吴昌硕全集》质量[N];东方早报;2014年

6 周新月;进退之间:客寓苏、沪的吴昌硕[N];东方早报;2014年

7 顾飞;诗书画印吴昌硕[N];中国石化报;2003年

8 徐冶敏;一代巨匠吴昌硕[N];中国邮政报;2005年

9 陈毛应邋马洪亮;吴昌硕纪念馆四馆资源共享[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黄鼎;吴昌硕画作拍场“捉鬼”[N];上海证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小坂克子(久保克子);论吴昌硕的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2 柳时浩;吴昌硕、齐白石对近现代韩国画的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3 李淑辉;时空交界下的文化抉择[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王传峰;中日近现代书法交流比较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仲武;吴昌硕引书入画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岳文娟;浅谈吴昌硕写意花鸟画中线条的艺术魅力[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程颖泰;赵之谦与吴昌硕“梅花图式”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姚希金;中国古代扇面书法的形式特征及创作借鉴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5 操声国;吴昌硕山水画探颐[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6 杨瑞;吴昌硕书法篆刻融合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7 张丹;论海派画家吴昌硕绘画艺术创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吴柳;吴昌硕花鸟画构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任文;吴昌硕艺术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段肖瑶;吴昌硕写意花鸟画中线条的艺术魅力[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吴昌硕书法篆刻融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436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c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