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3:24
本文关键词: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
【摘要】:《书谱》是初唐书法家孙过庭的论书名著,具有重要的书法价值和理论价值。在书法上,《书谱》是初唐草书的代表作,至今仍是研究草书的重要作品,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优秀范本;在理论上,它是论书经典,千古绝唱,其影响足以跨越时空。然目前学术界对《书谱》的研究尚有不足,故有进一步研究的需要。研究《书谱》有如下意义: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书法史发展与变迁的规律。以羲之的兼善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对书史上为何以大王为尊,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理论分析。又,初唐人好古,在书法鉴赏中尊古卑今、贵耳贱目,《书谱》对此议论颇详,等等。 《书谱》的技法理论与审美标准可以指导我们的书法实践。如孙过庭关于真、草二体的辨证,“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持论之精,千百年来无人可拟。他的“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四句,细心领会,即能抓住这四种书体的技法与美感之所在,可谓一字千金。又如执、使、转、用,察与拟,劲速与迟留等理论,亦是行家之言。 研究《书谱》,可借鉴其创作理论。孙过庭首次提出书法可以达性抒情,从而使书法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创作有了本质的区别。他的理论专为书法而立,虽不出“书为心画”的范畴,但要比一句笼统的“书为心画”更具可实践性。孙过庭从纯粹的艺术创作的角度提出“五乖五合”之说,分析了产生佳作的内因、外因,最终归结为“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研究《书谱》,可以掌握正确的学书方法,少走弯路。《书谱》介绍的学书方法,最著名的是学书“三时”论,即先求平正,再求奇变(险绝),终至通会(复归平正)的过程。孙过庭还就不同性情对书法的影响逐一剖析,“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有一定基础的学书者可以参照他的分析,补己之短,少走弯路。 研究《书谱》,可以了解它对后世书学的影响,把握书法理论发展的脉络。后人对《书谱》的研究,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者之众,研究论著之多,都是独一无二的,足可以形成专门的“书谱学”。研究《书谱》,我们才能辨别哪些书论受到了它的影响,这些书论对《书谱》理论作了哪些阐释,又有哪些发展,如何正确地解读它们。以此把握书法理论的发展脉络,更好地进行研究工作。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孙过庭书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包括孙过庭的生平、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背景,以及当时社会流行的“尚法”书风,为整篇文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也使读者能够厘清孙氏所处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之一,重点讲述了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美学思想,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书法本体论,即孙过庭对于书法的本质特征的准确定位;第二部分是书法地位论,即孙过庭顺应时代要求,明确提高书法艺术的地位;第三部分是书法鉴赏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阐明孙过庭在书法鉴赏方面,突破了古人的常规,有着难得的创新意识;第四部分是书法美学论,即儒家哲学指导下的“中和之美”;第五部分是书法创作论,,突出孙过庭提出的“五乖五合”理论。 第三章讲了孙过庭的书学理论对于后世的重大影响,一是促进了唐代尚法书风与宋代尚意书风的衔接,在书法风格的向前推进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孙氏的《书谱》可说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完整的论书的代表,为后来的书论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第四章,用《书谱》的书学理论,来指导当代书法界的发展,为当代书法界一些不良的风气或现象指明了改良的道路。
【关键词】:孙过庭 书谱 尚法书风 中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92.2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言9-11
- 第一章 孙过庭书学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11-21
- 一、孙过庭的生平与《书谱》概况11-15
- (一) 孙过庭的姓名、籍贯、生卒年12-13
- (二) 《书谱》篇幅之争13-15
- 二、唐代书法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背景15-17
- (一) 唐代书法的政治经济背景15-16
- (二) 唐代书法的文化教育背景16-17
- 三、唐代书风概况——崇王,“尚法”17-21
- 第二章 孙过庭的主要书学理论21-29
- 一、书法本体论:对于书法的本质特征的准确定位21-23
- 二、书法价值论:顺应时代要求,明确提高书法艺术的地位23
- 三、书法鉴赏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23-24
- 四、书法美学论:“中和之美”24-27
- 五、书法创作论:“五乖五合”27-29
- 第三章 孙过庭的书学理论对后世的影响29-35
- 一、对后世书论的影响29-31
- (一) 法与意的调和29-30
- (二) 完整意义上的论书典范30-31
- 二、《书谱》为当代书坛怪象提供了改良的道路31-35
- (一) 书法创作不可投机取巧31-32
- (二) 作品评判应该实事求是32-33
- (三) 书论不应故弄玄虚33-35
- 注释35-37
- 参考文献37-3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39-40
- 致谢40-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书谱》平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李明;;《书谱》中的中和思想[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2期
3 马国俊;论书法品评视角的审美定位及其延伸——兼评《书品》与《书谱》在书法品评史上的地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胡舟,王先意;《书谱》美学思想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胡健;阳舒阴惨取会风骚──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J];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6 宋光诩;孙过庭书学思想初探[J];南方文坛;1989年03期
7 李榕城;;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杨豪良;;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及其意义[J];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杨豪良;;唐代书坛繁荣的原因及现代启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郑苗;;书学理论的丰碑——评孙过庭的《书谱》[J];中外企业家;2010年14期
本文编号:683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68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