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清代初期隶书中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13:43

  本文关键词:清代初期隶书中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石考据 训诂学 碑学 艺术创新


【摘要】: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也不例外,书法自身的发展也是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真、行、草书的形成与发展使得隶书逐渐衰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各体完备,至此书法的发展进入了自觉时期。书法经历了隋唐楷书的兴盛,五代、宋、元、明行草的流行,明末书法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期。明代末期,傅山、王铎等书家开始转变为以古拙为美的审美倾向,开启了书法的另一种审美领域。 清代前期的隶书,更多的反映出隶书书法从取法唐人、随意书写状态转向回归汉代隶书、以古为师的转变过程。到康熙后期,,隶书的漫无法则、怪异离奇等书学态度及书写方式引等起一些严谨而师学古人的人士的不满和抨击。当时的学者和金石学家王弘、王澍等人,都在指斥元明隶书弊病的同时,大力鼓吹和提倡学习汉隶。与此同时,郑| 、朱彝尊等人的寻访搜集汉碑活动以及他们在临摹学习汉隶方面的实践和成就,也对当时的隶书取法和创作途径提供了榜样。除了书法界有识之士的宣传提倡和身体力行外,清代前期隶书的复兴及风格转变,还与这一时期学术风气的影响有不可磨灭的关系。训诂考据学的兴盛直接使得清代初期学风发生变化。然而训诂考据的前提就是需要有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作为实物依据。于是,许多从前不为人所重视的古代遗物和文字资料开始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特别是金石碑版。其中金石文字更是以数量繁多和切实可信而备受世人的重视,并由此导致了清代金石学和文字学的繁荣。在清初学者中,顾炎武、王弘撰、朱彝尊、万经、王澍等对金石学和文字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清代隶书的强劲发展是清代碑学发展的先导。清代初期帖学对书法的垄断致使书风过于呆板,没有创新意味。迫于历史性文化习惯的压力,致使书法艺术在漫漫发展历史中艰难曲折的向前发展着。较为明显的是,法帖的流美导致的“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严重阻碍影响,从而形成了书法格调低下的局面。清初与这一局面形成对立的现象就是一大批书家对隶书的关注与研究。清代初期的隶书不仅奠定了碑学在清代发展的基础,而且也自始至终伴随着清代三百多年书法的发展变化。因此,对于清代初期隶书的研究对清代书法主流的研究,特别是清代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石考据 训诂学 碑学 艺术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一、清代隶书中兴之前的隶书7-9
  • 二、清初书法历史背景9
  • 三、清代隶书发展的原因及清代文人学者对汉隶的审视9-17
  • 1、清代隶书发展的原因9-11
  • 2、清初文人学者对汉隶的重新认识11-14
  • (1)顾炎武定义汉隶八分书12-13
  • (2)王宏撰意指自然朴茂13
  • (3)朱彝尊倡导古意13-14
  • (4)万经细致考量汉隶之韵14
  • 3、王澍的书学思想14-17
  • 四、清初书家对隶书的研究及清初隶书在清代的地位17-24
  • 1、清初书家对隶书的研究17-22
  • (1)傅山对隶法的汲取17-18
  • (2)郑| 的隶书18-20
  • (3)郑| 影响下的其他清代书家20-22
  • 2、清初隶书在清代的地位及影响22-24
  • (1)清代初期隶书发展是碑学的先导22
  • (2)对清代中后期的影响(碑学得以确立和进一步的发展)22-24
  • 五、清初隶书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24-27
  • 结语27-28
  • 参考文献28-29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9-30
  • 致谢3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赵华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张金铣;;元两都之战及其社会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赫赫;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8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1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741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