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04:10
本文关键词:清末帖学研究
【摘要】:帖学作为对以二王为代表的法帖的源流优劣研究,以及书迹真假的学问,同时也指崇尚南北朝以降法帖的书法流派。究其起源,帖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后经篆、隶、章草等书体发展演变而来,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在王羲之手里达到了完善成熟,其发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贴》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一直影响至元、明、清书坛。 清末帖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本文以清末帖学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相比于同时代的书法艺术,人们更多关注金石考据学、碑学的发展及碑学大家的研究,而对帖学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曹建的《晚清帖学研究》,其他如孙学峰的《“碑学”、“帖学”的书法史叙述理路研究》与《论晚清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只是部分涉及帖学。本文以清代末期帖学发展历史为主线,通过对清末相关书论、书家作品及刻帖资料的整理考据,,对当时帖学发展脉络进行一系列客观的阐述,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碑学兴起掩盖帖学发展这一现象,澄清历史真相;以相关书学理论结合清末书家的书法实践以及对他们书风的探究,从帖学的发展态势、帖学观念、刻帖的发展、帖学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不同于其他文章对相关历史及理论进行枯燥的阐述,而是运用调查法、比较法、文献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清末帖学研究。本文的创新点是以历史角度与审美角度相结合,通过清末帖学书法流派及书家创作风格,研究清末帖学发展脉络,突出其对国内外书法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清末帖学发展状况,阐述清末帖学并未如康有为所言“帖学大坏”的论断,康有为等人鼓吹的碑学在此时期只是占据书学主流,其虽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使帖学被取代或消亡,帖学仍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发展并影响着时代审美的走向,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帖学终将回归正统,占据主流。
【关键词】:清末 帖学 刻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第1章 清末帖学发展态势11-20
- 1.1 碑学兴起11-13
- 1.2 帖学式微13-14
- 1.3 碑学与帖学观念异同14-20
- 第2章 清末帖学观念20-37
- 2.1 帖学中心观念20-29
- 2.2 包世臣尊晋崇唐29-31
- 2.3 刘熙载“格调为重”31-34
- 2.4 康有为“二王”为美34-37
- 第3章 清末刻帖的发展37-40
- 3.1 刻帖的地域性37-38
- 3.2 丛帖名家书迹38
- 3.3 书家刻帖活动38-40
- 第4章 清末帖学的影响40-45
- 4.1 清末帖学的时代意义40-41
- 4.2 清末帖学的影响41-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黎传绪;;论清代书坛的反叛潮流[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汪灿根;;试论二王书风对当代书法的创新意义[J];书法赏评;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757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75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