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明书家李东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15:06

  本文关键词:明书家李东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东阳 台阁体 书法 书学思想 个性


【摘要】:李东阳活动于明朝成化至正德年间,是明朝前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台阁体从洪武年间开始到永乐年间,盛行于朝野。从成化到弘治年间,书法发生重大变化,台阁体的日渐僵化,失去活力。书家的个性抬头,崇尚个性,以抒发个人感情为目的的书风重获新生。李东阳将表现个性的书风与台阁体精致工整的特点相融合,自成一家,成为明朝前期向明朝中后期张扬个性书风过渡的桥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从生平交游中了解李东阳的人品,朋友对他的影响;其次分析李东阳对篆书的贡献以及对书法本质的理解;再次分析书风的成因及特色;最后分析李东阳在文化方面的传承意义,以及他在书法史中起到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李东阳 台阁体 书法 书学思想 个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8
  • 第一章 李东阳的生平及艺术交游8-14
  • 第一节 李东阳的政治生活8-9
  • 第二节 李东阳的艺术成就概述9-10
  • 第三节 李东阳的艺术交游10-14
  • 一、与张弼、陈献章的交游10-11
  • 二、与吴宽、沈周的交游11-12
  • 三、与谢迁、杨一清的交游12-14
  • 第二章 李东阳的审美趣向与书学思想14-20
  • 第一节 从李东阳诗学主张看其审美趣向14-15
  • 第二节 从李东阳的篆书看其复古主张15-17
  • 第三节 主张向墨迹本学习17-18
  • 第四节 在意不在形18-20
  • 第三章 李东阳的书法风格20-29
  • 第一节 李东阳书法风格的形成20-22
  • 一、父辈引导,师法古人20-21
  • 二、敢于接受新的用笔工具21-22
  • 第二节 李东阳的书风特色22-29
  • 一、古朴淡雅的楷书22-23
  • 二、浑厚苍劲的篆隶书23-25
  • 三、瘦劲连绵的行草书25-29
  • 第四章 李东阳的书刻活动及书风流布29-32
  • 第一节 书刻于石,,传承法度29-30
  • 第二节 书风转变,承上启下30-32
  • 结语32-33
  • 致谢33-34
  • 参考文献34-35
  • 附录35-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松;;明代“台阁体”刍议[J];理论界;2007年11期

2 李精耕;;明代“台阁体”的相关问题浅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3 郭万金;;台阁体新论[J];文学遗产;2008年05期

4 李双华;;论明代台阁体的政治文化基础[J];黑龙江史志;2009年24期

5 任永安;;明初越派文人与台阁体文学[J];理论界;2011年01期

6 何坤翁;;朱元璋对台阁体形成的基础作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何坤翁;;台阁体“三杨”二题[J];文艺评论;2011年12期

8 汤志波;;台阁体研究现状补述及反思[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史小军;潘林;;《四库全书总目》对台阁体的文学批评特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何宗美;;“台阁体”命名的还原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智强;重新认识明代台阁体[N];中国商报;2003年

2 左东岭;朝代转折之际文学思想研究的价值与意义[N];光明日报;2007年

3 北京 焘如;一幅晚清书画[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卢兴基;明代诗文的近代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司马周;茶陵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燕娜;台阁体之美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桂芳;以杨士奇及其诗文为标本审视台阁体[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佩君;杨士奇台阁体诗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庄书睿;杨荣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籍芳丽;明代文坛“三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可君;明书家李东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779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779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5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