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王澍帖学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3:31

  本文关键词:王澍帖学观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帖学 审美观念 书史观念 临摹观念


【摘要】: 王澍(1668—1743)是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一位帖学大家。他一生著作丰厚,金石考订之外,对于帖学理论尤有建树。研究这样一位身处帖学向碑学转变时期的书家,对于认识这种书风转换的发端和当时书家对于这种转变的态度具有相当的价值。 王澍的帖学审美思想是其书论的精华所在,,他从审美出发对书史源流、书风变迁加以总结;基于审美,对于历代书家进行评析。尽管王澍的帖学理论大多以散乱的题跋的形式出现,但通过细致的梳理可以发现其理论的全面、完整与严密。对于诸如“笔力”、“守正”等一系列问题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澍一生临古不辍,临古之余,逐一加以题跋。其题跋大多自道临摹心得,尤其是对于“神似”的理解及如何具体的做到“神似”的方法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经验,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关键词】:帖学 审美观念 书史观念 临摹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29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前言7-9
  • 第一章 王澍其人9-15
  • 第一节 生平9
  • 第二节 著述9-11
  • 第三节 交游11-13
  • 第四节 书法13-15
  • 第二章 王澍的帖学审美观15-38
  • 第一节 学术背景与帖学及帖学概念15-17
  • 一、清代前中期学术概况15
  • 二、帖与帖学的概念15-17
  • 第二节 王澍的帖学审美观17-38
  • 一、清虚、清迥的境界说17-19
  • 二、沉着痛快的笔力说19-23
  • 三、和明畅悦的气息说23-25
  • 四、肃括、谨严的体势说25-27
  • 五、守正的书统说27-30
  • 六、规矩为本的变化说30-34
  • 七、书品、人品说34-38
  • 第三章 王澍的帖学书史观38-60
  • 第一节 王澍书体观念38-48
  • 一、王澍的篆书观念38-42
  • 二、王澍的隶书观念42-46
  • 三、王澍的草书观念46-48
  • 第二节 王澍评书家48-60
  • 一、王澍关于朝代书风的比较48-50
  • 二、关于王羲之书法的认识50-54
  • 三、关于颜真卿的评价54-57
  • 四、关于宋四家的评价57-60
  • 第四章 王澍的临古观念60-65
  • 第一节 形似与神似60-62
  • 第二节 取法方法62-63
  • 第三节 有我与无我63-64
  • 第四节 专精与淹贯64-65
  • 结语65-67
  • 主要参考文献67-69
  • 图版69-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茅才;苏轼精通医药[J];浙江学刊;1981年02期

2 申文钟;按照“美的规律”创作[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3 修世平;《日下旧闻考》的几个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4 陈燮君;;帖学盛事[J];上海文博论丛;2003年03期

5 任群;;宋代诗人周紫芝非进士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白静;;试析20世纪中后期西方服装中性化倾向[J];饰;2007年03期

7 吕洪年;;文澜阁库书抗日大转移[J];世纪;2007年05期

8 赵之昂;;身体—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9 倪雅男;;从“奇”的审美观念到以“奇”为美的理论[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杨远;;东周青铜器设计艺术的地域风格[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振鹤;;陈训慈及其《运书日记》(待续)[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2 周延良;;《诗经·二南》乐体说考异[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3 陈元煦;;从《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看莆仙的璀璨文化[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熊伟华;张其凡;;关于《四库全书总目》之提要与书前提要的差异问题[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马少平;姜哲;;大型古籍《四库全书》识别系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李祚唐;;《文溯阁四库全书》全部影印之期盼[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7 杨道明;;《四库全书》与其典藏建筑[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8 林长川;;从审美观念的变革谈现代斜拉桥的审美和设计[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9 朱存明;;汉画像所表现传统审美观念的现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许文继;;歇家与明清社会[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仁龙;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大型出版工程运作的探索与启示[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完美亮相[N];中华新闻报;2006年

3 张稷;按需印刷《四库全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义富 瑞琳 何勇;新版线装本《四库全书》在扬面世[N];扬州日报;2006年

5 撰稿 李文峰 郭义富 何瑞琳 何勇;002号线装本“四库全书”的前世今生[N];扬州日报;2006年

6 左漫莹;文溯阁《四库全书》也曾险遭黑手[N];兰州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梁发蒂;《四库全书》的守护者[N];甘肃日报;2005年

8 张稷 常绍民 任龙;旷代国宝出深宫 绝世巨制献世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施芳;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影印出版[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叶抒 叶光森;拯救文化瑰宝工程[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建;晚清贴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谭述乐;传统绘画思想与艺术表现的再认识[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胜冰;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李祥耀;杨循吉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陈晓华;“四库总目学”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谷春侠;玉山雅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7 蔡梦霞;元代篆、隶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8 张丽华;苏门六君子交谊考论[D];浙江大学;2005年

9 王雪萍;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生存状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俊云;雍正朝东南海疆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胜;王澍帖学观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贺芳;清中期帖学书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赵永金;论影响清初帖学衰微的几个因素[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4 赵彦国;章草书法历史流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5 沈倩;清代行草流变及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克;清代碑学中的古法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娜子;源于传统 孕育精神[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7年

8 方波;宋人隶书审美观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潘蕾;论爱伦·坡的美学观中艺术、生命与死亡之美[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粟世来;消费主义与审美生活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82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782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5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