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21:19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印论 理论渊源 框架结构


【摘要】:中国古代印论,作为古典艺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文论、诗论、书论、画论……皆有相通之处,所谓“文也、诗也、书也、画也,与印一也”。(周应愿《印说》)故举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之重要范畴,于印论中皆有阐发。印论的发生时代,,因其历史缘故,远晚于文、诗、书、画论,这种“后起性”为印论之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具有很好发展基础的文、诗、书、画之论,在印论的发生、发展时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惯性牵引效应”。印论因此也具有了“依附性”。 印论除了具有“依附性”之外,还具有“独立性”。即印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的审美取向。这是由印章艺术史与篆刻艺术创作形式两方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印论中的宗法、崇古观以及关于集古印谱的讨论等等,都与印章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相关。而诸如“笔意说”、“印从书出论”、“印外求印论”、印章品评以及技法论,则是篆刻艺术特殊的创作规律的产物。因此中国古代印论,一方面借鉴文、诗、书、画之论,另一方面则不断揭示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进而生发出独立的框架结构。 本文即是从印论的依附性和独立性这两个视角切入的,分上、下两编。上编以微观的视角,从理论的高度揭示中国古代印论的产生与发展的意义,以详实的文献探求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理清印论与文、诗、书、画之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印论渊源问题的解决,对深入挖掘印学理论宝藏,有效利用印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下编则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对古代印学理论建立起比较清晰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印学界对中国古代印论的宏观建构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印论 理论渊源 框架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292.4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绪论14-16
  • 上篇 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16-152
  • 总论16-24
  • 一、 文人治印与印论之始16-18
  • 二、 大文艺思想的观照:印论之晚出及其理论借鉴与依附18-20
  • 三、 印论之成熟:特色20-24
  • 第一章 文学渊源24-50
  • 一、 正统与复古24-28
  • 二、 王章教化28-30
  • 三、 游艺志道30-35
  • 四、 气论35-43
  • 1. 气势38-40
  • 2. 气韵40-42
  • 3. 气质42-43
  • 五、 以情为经43-50
  • 第二章 文字与书法渊源(上)50-74
  • 一、 字学与印章文字的师古特征50-53
  • 1. 祖述文字50-53
  • 2. 祖述书法53
  • 二、 文字、书法的衍生品:金石古气53-58
  • 三、 书卷气58-62
  • 四、 雅俗观62-66
  • 五、 印外求印66-71
  • 六、 书印兼能的文人在其书论和印论思想上的互通71-74
  • 第三章 文字与书法渊源(下)74-96
  • 一、 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74-81
  • 1.笔阵——刀阵74-76
  • 2.五乖五合——四病、五要76-77
  • 3. 不书——不刻77-78
  • 4. 印论在批评方法上对书论的借鉴78-81
  • 二、 技法上的借鉴81-96
  • 1. 字法81-87
  • 2. 刀法87-89
  • 3. 章法89-96
  • 第四章 绘画渊源96-134
  • 一、 画品的“逸、神、妙、能”与印品的“逸、神、妙、能”96-110
  • 二、 审美原则上的借鉴与统一110-128
  • 1. 传神与写形的统一:妙在传神110-115
  • 2. 尚“简”的审美取向115-118
  • 3. 文人画的“写意”与印章的“写意”118-128
  • 三、 印学南北宗128-131
  • 四、 形式上的直接模仿131-134
  • 第五章 金石学渊源134-152
  • 一、 金石学的发展带动篆书的发展,导致印风发生变化134-142
  • 1. 金石学的兴起使得印章字法的取法范围扩大134-140
  • 2. 写篆入印:笔意的追求140-142
  • 二、 金石学影响下的崇古思想142-148
  • 三、 从“印宗秦汉”上溯古玺148-152
  • 1. 印论之表现148-149
  • 2. 治印之仿效149-152
  • 下篇 中国古代印论框架152-228
  • 第六章 “印宗秦汉”与传统的确立154-164
  • 第一节 “印宗汉晋”与三代无印观154-158
  • 第二节 由“印宗汉晋”到“印宗秦汉”158-160
  • 第三节 传统的确立160-164
  • 第七章 “尚古”思想与“复古”行动164-178
  • 第一节 尚古、拟古的复古情怀164-168
  • 第二节 以复古为解放168-170
  • 第三节 仿古与再造170-178
  • 第八章 印人流派:文人之志与工匠之技178-200
  • 第一节 文人的立场与价值观179-183
  • 一、 重情传神180-181
  • 二、 腹有诗书气自华181
  • 三、 技进于道181-183
  • 第二节 技艺传承183-192
  • 一、 技法综论183-185
  • 二、 字法、篆法论185-188
  • 三、 章法论188-190
  • 四、 刀法论190-192
  • 第三节 风格与流派192-200
  • 第九章 刻印与写篆的混一:印法与书法200-212
  • 第一节 拓展印学天地,不甘做书法之附庸200-208
  • 第二节 写篆入印与新趣味208-212
  • 一、 文人篆印208-209
  • 二、 以书入印209-212
  • 第十章 印章的伦理阐释212-228
  • 第一节 印品212-217
  • 第二节 巧拙雅俗217-221
  • 第三节 印如其人221-228
  • 一、 人体取喻222-223
  • 二、 人品特征和印章风格223-228
  • 主要参考文献228-23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23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志强;乖时计拙半生贫:明末清初江苏印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93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793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