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中国书法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12 18:02

  本文关键词:中国书法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身心发展 心理健康 书法艺术 文本 符号学


【摘要】:本研究将中国书法置于当代文化心理学视野中,对书法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文本-符号解读,并辅之于文献研究和二次分析,就书法与身心健康的关联层次,书法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文章首先泛论了中国书法对心理健康的全方位影响,继而重点就书法与个体多维度关联及其具体的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选取的角度是本研究的突出特色之一,由于文本的开放性,运用符号学原理对文本进行解读其意义也是开放的,所选用的文本具有深刻的内涵,充分说明了中国书法和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作者在文中做了具体探讨。关于其复杂的符号学原理,本文未做深入探讨,因为本研究主要以符号学作为方法论指导。本研究选用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论文本和书者传记文本,在当代学术语境和心理-符号学的指导下,对之进行语言结构与文本学分析,探究中国书法对身心健康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关联与影响。本研究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文本符号学分析:即中国书法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层次;中国书法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前者是多方位的,极其丰富的,既关联到民族文化对自我认同的影响、主体意义的构成,以及书法对行为训练、身心状态的调适、生活风格、内在精神追求以及社会生活空间的主体互动等诸多方面的关联层次。其次,作者重点从多个层次深入分析了书法所能产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具体而言分析和研究了书法对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情绪与身心状态的调适与生活适应,以及促进健康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适四个方面。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就具体实践领域而言,启动中国书法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和出现了心理问题以后,运用中国书法展开心理咨询与治疗两方面的实践效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关于书法实践练习中,书法与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及书法与有关心理咨询、治疗这两方面的指导原则。其中主要包括群体互动学习原则、劳逸结合原则,以及书写风格对身心的促进等具体原则。中国书法和心理的关系可研究的层面还有很多,更多有意义的课题值得另做专题研究,其他的研究者可以做多角度的展开和深入的探讨。本课题只涉及其中一方面,因此本文在最后一章就本研究和其他相关课题的关系,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虽然它是本研究以外的课题,但是其本质和本课题有内在的关联。这种整合性的讨论,至少反过来可以加强本研究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身心发展 心理健康 书法艺术 文本 符号学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92.1;B84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1章 导言11-15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3
  • 1.3 研究方法13-15
  • 第2章 当代符号学与文化心理研究15-18
  • 2.1 当代文化心理学视野15-16
  • 2.2 符号学、文本分析与文化心理研究16-18
  • 第3章 中国书法与身心健康概观18-22
  • 3.1 中国文化生态中的个体身心发展18-20
  • 3.2 中国书法与身心健康的常识心理学20-22
  • 第4章 中国书法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层次22-43
  • 4.1 民族文化与自我认同22-26
  • 4.1.1 书法: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代表和象征24-25
  • 4.1.2 民族文化与个体、集体的自我认同25-26
  • 4.2 主体的意义构成26-31
  • 4.2.1 主体意义的构成及其与语言符号的关系27-29
  • 4.2.2 书法与主体意义构成29-31
  • 4.3 行为训练与心性修炼31-34
  • 4.4 身心状态的调适与内在和谐34-36
  • 4.5 书法情趣与生活风格36-38
  • 4.6 内在精神追求及其外在表达38-40
  • 4.7 社会生活空间的主体互动与群体认同40-43
  • 第5章 中国书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3-51
  • 5.1 中国书法对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43-45
  • 5.2 情绪和身心状态的调适与生活适应45-47
  • 5.3 促进健康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47-49
  • 5.4 心理问题:预防与自我调适49-51
  • 第6章 书法与身心健康成长:指导原则51-55
  • 第7章 书法与心理问题: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指导原则55-58
  • 第8章 总结58-60
  • 分析文本60-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A65-66
  • 附录B66-67
  • 附录C67-68
  • 作者简历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茹桂;《中国书法经典百品》序[J];西北美术;2000年01期

2 孙大星;从“和而不同”看中国书法与儒学精神[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1年02期

3 黄君;;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蠡测[J];书法之友;2002年11期

4 王勇;中国书法之“气”[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张士钧;中国书法的民族文化精神[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渝;;涌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书法回眸[J];中国书画;2004年12期

7 ;中国书法海外藏品选[J];中国书画;2004年09期

8 郑利权;论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影响[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尉天池;中国书法的国际交流[J];w挛胖芸,

本文编号:838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838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2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