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延毅书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沈延毅书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沈延毅 北碑 沈氏碑体书风 书法解读 书法比较 书法意义 书法创作生态与指向
【摘要】:本文是关于沈延毅(1903-1992)的个案研究,这位中国近现代书坛重要的北碑书法家,是辽宁书法的拓荒人和旗手,他创建了“沈氏碑体书风”,赋予了北碑书法新的活力。但因为种种原因,诸多史实被时间逐渐湮没,所以尚未被高度历史化,确有廓清之非常必要。 本论文有四章。第一章通过历史资料的梳理分析,对沈延毅生平家世身世存疑问题寻绎,,其资料主要来源现存盖平县志或乡土文献,也来自亲友追忆或口传访谈。第二章叙说沈延毅的书法历程,首先从隋唐诸家入手,继学何绍基,从而奠定了扎实的书法功底,尤其是逐渐接受了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的碑学思想,开始专心致志北碑,其书法形成之结构分期已鲜明显现。第三章,将沈延毅书法置放于清中期以来碑学中兴的时空背景,对其创建的“沈氏碑体书风”由书学义理到笔法构法进行解读,如“心正则笔正”说,“无从唐人入”与“书宗晋魏唐”说,“南王逊北王”说,“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说,等等。其书法思想引领其书法品格,其“笔法三要”与“构法三要”也求证了先生的追索。第四章就沈延毅书法研究的意义,展开与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李瑞清、于右任和沙孟海等碑学大家的比较,通过比较,求证先生在北碑书法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此外,本论文也对当下北碑书法创作生态和指向进行了综合评价,这正是我们研究沈延毅要体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延毅 北碑 沈氏碑体书风 书法解读 书法比较 书法意义 书法创作生态与指向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 关于沈延毅的家世与生平8-13
- (一)家世8-9
- (二)生平9-11
- (三)关于拜见康有为11-13
- 二 沈延毅的书法历程13-22
- (一)初从隋唐诸家13-15
- (二)继学何绍基15-16
- (三)接受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的碑学思想16-19
- (四)创建“沈氏碑体书风”19-22
- 三 对沈延毅书法的解读22-31
- (一)沈延毅之书学义理22-25
- 1“心正则笔正”22
- 2“无从唐人入”与“书宗晋魏唐”22-23
- 3 关于“南王逊北王”说23-24
- 4“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24-25
- (二)沈延毅书法技法秘要25-31
- 1 笔法三要25-28
- 2 构法三要28-31
- 四 沈延毅书法研究之意义31-41
- (一)沈延毅与诸碑学大家比较31-38
- 1 与何绍基比较31-32
- 2 与张裕钊比较32-33
- 3 与赵之谦比较33-34
- 4 与康有为比较34-35
- 5 与李瑞清比较35-36
- 6 与于右任比较36-37
- 7 与沙孟海比较37-38
- (二)当下北碑书法创作生态与指向38-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5-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祥和;;从唐尚法到宋元尚意——书画审美之比较研究[J];书画世界;2011年04期
2 彭坚;;“书印相参”的“邓派”篆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陈秀杰;;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解读书法艺术的寄情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汪银根;;姚鼐“阳刚阴柔”说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5 邓建民;;王铎草书影响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邵玉铮;传习中国书法的两个创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于学勇;;书法艺术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9年06期
8 高选树;试论毛泽东书法的时代精神[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王志清;张謇书法的实用精神与美学性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何世剑;;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书“韵”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闵胜俊;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伍永忠;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王子源;书法章法之于现代文字设计意义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张多强;《三希堂法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岳红记;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8 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莹;草书及行书“飞白”效果的仿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晨;章草形体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苏维碧;两周金文书法浅探[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公薇娜;中学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常存;书于瓷枕[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于海波;泰山石经文字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7 高玉鹏;书法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11年
8 孙富民;当今书法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雪峰;《中秋贴》之书法价值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赵紫文;元代草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7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84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