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古玺形式美的发展与时代特征

发布时间:2017-09-14 10:43

  本文关键词:古玺形式美的发展与时代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篆刻 古玺 形式美 古文字 字法 造型 印面构成 空间 发展 创作 时代


【摘要】:战国古玺文字造型和印面构成丰富多变,因此在篆刻风格中最具形式美。人们对古玺的认识和学习,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书同文”后的文字规范化;汉印的一统天下;唐、宋的印章式微;元、明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古玺研究的断代。“三代无印”、“印宗秦汉”之说影响深远,更直接导致了古玺创作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土物的增加,古文字研究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并研究古玺,如明代印学家朱简肯定了三代以上有印,并开始取法战国朱文私玺。清代吴式芬《双虞壶斋印谱》中首次标明“古玺”并排列卷首,自此翻开了古玺创作研究的新篇章。 明清流派印创作是中国篆刻史上的一次创作高峰,在“印外求印”的大旗下,篆刻家的视野开始放宽,古玺的形式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至黄牧甫达到了一个高峰。 经历先秦印和流派印两个高峰后,古玺创作进入近现代阶段。创作观念的变化,古文字研究的积累,使得古玺创作大放异彩,名家倍出。 当代是个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时代,“艺术创作”的观念全面渗透到篆刻创作当中,古玺丰富的可塑性为当代印人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新的美学观念的引导下,印人刻意夸张强调形式的各个方面,古玺创作的形式语言越来越丰富,刀法、字法、章法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创新,至此古玺创作又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这样,古玺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原印”到“艺术创作”,从“实用”到“艺术性”的发展。这种发展变化又与时代的观念审美紧密相联。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探索古玺形式美的发展过程及其时代特征。 本文所论的古玺形式美,主要指古玺印面的形式构成美,对形制、外型等外在形式美则不做过多涉及。
【关键词】:篆刻 古玺 形式美 古文字 字法 造型 印面构成 空间 发展 创作 时代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29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s6-7
  • 第一章 战国古玺的形式美7-16
  • 第一节 战国文字的“字法美”是古玺形式美的基础7-8
  • 第二节 战国“文字异形”是古玺形式美的重要成因8-12
  • 一、齐系文字特色与玺印风格9
  • 二、楚系文字特色与玺印风格9-10
  • 三、燕系文字特色与玺印风格10-11
  • 四、三晋文字特色与玺印风格11-12
  • 五、秦系文字特色与玺印风格12
  • 第三节 战国古玺的空间构成与制作者的形式意识12-15
  • 一、古玺印面空间构成的基本原则是对立的统一13-14
  • 二、战国异形玺的装饰性和美术化特征14-15
  • 第四节 战国古玺形式美与文字内容、实用目的的关系15-16
  • 第二章 古玺印的式微和人们对古玺的认识过程16-20
  • 第一节 “书同文”的影响16-17
  • 第二节 汉印的辉煌时期17
  • 第三节 宋代学者对古玺的关注和认识17-18
  • 第四节 元代吾丘衍的“三代无印”说18
  • 第五节 “印宗秦汉”说与“依式填篆”18-20
  • 第三章 明清流派拟古玺创作创作特点及形式特征20-29
  • 第一节 印材和制作工艺的改变20
  • 第二节 金石学的兴盛和古玺的大量出土20-21
  • 第三节 古文入印21-22
  • 第四节 朱简等篆刻家的仿古玺形式创作22-24
  • 第五节 吴咨的金文入印24-25
  • 第六节 “印外求印”的提出25
  • 第七节 黄牧甫是古玺形式美的第一座高峰25-29
  • 第四章 近现代古玺的创作与形式美的发展29-36
  • 第五章 当代古玺创作形式美的发展及审美特征36-48
  • 第一节 篆刻本位观念的确立36-37
  • 第二节 创作观念的提升与刀法独立价值的体现37-39
  • 第三节 当代古玺印创作的兴盛和形式美的发展39-45
  • 一、当代印人对古玺形式的开拓39-41
  • 二、当代“做印法”的盛行41-42
  • 三、“文字变形”是当代古玺创作的重要特征42-43
  • 四、96全国新概念篆刻邀请展的启示43-45
  • 第四节 日韩当代古玺创作略述45-48
  • 结语48-50
  • 主要参考文献50-51
  • 附图51-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伟;;浅谈古文字学和考古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张华;;中国古文字学基础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王立民;“集形短句”——汉字形成过程中由萌芽到成熟的重要形态[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4 陈英杰;;金文“顺”字说略[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5 罗卫东;;读《五年t1生尊》铭文札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由明智;;谈义近形旁通用术语的内涵[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张道升;;“春”字的释疑及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李琼;;浅析清人蒋和的字原观及研究意义[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吴慧;;论汉字构形的整体联系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邓谷泉,黄竹君;白象拳头,本义为手[J];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国权;清代金文研究}湂諿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智慧;基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汉字构形理论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顾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李伟峰;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陆德富;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D];复旦大学;2011年

7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瑾;唐代方剂文献异文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吴戈;基于数字水印的文本信息隐藏方法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丹;甲骨文基y字形构形与使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李炜;包装设计中书法应用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潘云萍;汉字“象”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杨冬冬;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燕;中国传统文字装饰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江晨;《浅析中国篆刻的艺术表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魏红燕;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文峰;《两周金文辞大系》训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君翘;张行孚说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聂国强;从王世贞《_州山人四部稿》谈吴门隶书[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849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849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c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