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玄学与六朝书法

发布时间:2017-09-23 20:23

  本文关键词:玄学与六朝书法


  更多相关文章: 玄学 书法 气韵


【摘要】:魏晋六朝是精神极为自由,极为解放,感情最浓烈的时代,也是艺术上的最为自觉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士人们找到了最适宜抒发情感的艺术样式,那就是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书法从没有象魏晋六朝时期这么辉煌,之所以如此,是与当时的玄学思潮影响分不开的。本文分为二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分析玄学对书法理论的影响。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在人物品藻方面,重骨轻肉,重神轻形,人们欣赏的是由外在形象所表露的气度风韵,表现在书法上,则提倡爽朗的书风以及对书法神韵的推崇上。魏晋六朝的书法特点在于一个韵字,它是魏晋六朝士人人格的表现。在“有无之辨”这个命题方面,它要求人们通过有限达到无限、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形质达到神采的境界。表现在书法上,则是重书势所传达的书法意味和对书法风韵神采的追求上。在“言意之辨”方面,人们认为,,“象”是用来表现“言”的,“言”是传达“意”的,人们可以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但是由于“意”意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们无法用“言”、“象”来穷尽“意”,因此它要求人们“得意而忘象,得象也忘言”。这个理论也被借鉴到书法理论上。中国书法由重“借物取象”,到“势”,再到“意”,反映了玄学“言意之辨”对书论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玄学与书法家人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本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六朝士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放任性情,这与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有很大的关系。书法是人个性气质的表现,与时代思潮相联系,六朝书法带有强烈的个人和时代色彩,主要表现在求自然,任性情,重神采上。另外,玄学的影响下的“虚静”说,给书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尤其是创作心
【关键词】:玄学 书法 气韵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292.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第一章 玄学与六朝书法理论9-36
  • 一、人物品藻对书法理论的影响10-21
  • 二、玄学“言意之辨”对书论的影响21-28
  • 三、玄学“有无之辨”对书论的影响28-36
  • 第二章 玄学与书法家的人生与创作36-50
  •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36-44
  • 二、玄学的虚静说与书法创作44-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4
  • 科研成果54-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北溟;;从东晋书法艺术的发展看《兰亭序》真伪[J];学术月刊;1965年08期

2 赵树功;论晋宋书帖与玄学的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黄金鹏;;魏《僧慧光法师墓志铭》考释及书法艺术[J];理论界;2008年06期

4 崔陈;勇于创新的书法艺术家包弼臣[J];文史杂志;1989年01期

5 金序兰;浅谈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的书法艺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Z1期

6 国泉;醉蘸黄河水 狂书华夏情——杨锡柱和他的书法艺术[J];市场研究;1997年03期

7 ;姚健书法艺术简介[J];山东农机化;1997年12期

8 曾铭;;天趣若随吾笔转 画禅无墨教谁参——释普荷及其书法艺术蠡评[J];书法艺术;1997年06期

9 李志华;;积淀与突破——梁修书法艺术述评[J];青年思想家;1998年02期

10 陈文轩;浅说庄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小不;;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沈树华;;联墨·书法·时代·创新[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夏东荣;;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国文化因素[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邓清远;;简论书法艺术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及异化[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魏伯庆;;书法需要批评[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6 李会;;浅谈如何创造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7 刘锋;;清代楹联大家的书法艺术简论[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郝润华;;试论六朝史学与玄学的关系[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丝绸之路文化新园林——兰州碑林[A];中国公园协会2004年论文集[C];2004年

10 陆玉麒;;书法艺术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言恭达;书法艺术的时代审美转型[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贺少成;中国唐诗宋词书法碑林文化工程启动[N];工人日报;2010年

3 记者 舒鉴明 通讯员 闵宣;中国书法艺术执着的传播者[N];东方城乡报;2010年

4 谢庆立;笔歌墨舞见精神[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江东;当舞蹈遭遇书法[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亚辉 刘虎 通讯员 王新平;翰墨飘香溢满园[N];保定日报;2011年

7 ;唐云来书法艺术[N];中国艺术报;2005年

8 庞雄;瘦动 豪放 爽利[N];金昌日报;2005年

9 金桓;书如佳酒不宜甜[N];吉林日报;2005年

10 帅民风;因情生文 因文见情[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涛;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燕凯;视觉与神遇[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3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9年

4 周延;弘一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5 孔明安;仿真与技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杜浩;同构与冲突[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李伟华;中国书法艺术对明式家具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顿子斌;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9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何善蒙;魏晋情论[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在玉;汉字笔画“钩”的文字学意义及其美学特征[D];青岛大学;2010年

2 耿灿;孙过庭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杨蓓;平面构成中书法艺术的应用及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娟;刘自椟书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成聚;论梁启超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暨南大学;2011年

6 赵慧;倪元璐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邹华;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对书法教学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崔永升;永tF刻帖与题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周红旗;字体设计与中国书法艺术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敖侠;曾国藩及其书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7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907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3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