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
本文关键词: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
【摘要】: 金石学是与书法关系十分紧密的学科之一。在整个中国金石学史上,宋代和 清代是金石学最兴盛的两个朝代。一般认为,清代中期碑派书法的勃兴与当时金 石学的大发展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但是,金石学的兴盛与书法的发展之间究 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如果说完全是由于金石学的兴盛导致了清代碑派书法的兴 起,那么,同样兴盛的宋代金石学为什么没有引起相同的结果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录目、录文、考证、图谱四个方面对宋、清两 代金石学的研究情况作了一粗线条勾勒和介绍,可见宋、清金石学在金石学史上 的地位及其研究内容的异同。而两代在金石研究方面的差异与当时书法的发展构 成了不同的关系。从搜集考证来看,宋代偏重于金,清代更着重于石,而清代访 碑的风气以及摹拓技术的成熟为书法家提供了更好的书法范本。从金石著作中对 书法作品的审美评价来看,宋代对北魏、北齐碑刻包括汉碑是持贬抑批评态度; 而清代金石学著作中时时流露出对汉魏碑刻书法的极高评价,这能反映出两代金 石学家不同的审美趣尚。从两代金石学家的书法实践来看,宋代金石学家多数并 无书名传世,如欧阳修之辈是推崇魏晋书风,字体以行草为主;而清代则大不相 同,大多数金石学家为书法家,或书家兼事金石,字体以篆、隶、楷为主。通过 以上三方面比较,基本可以看出宋、清两代金石学与两代书法的不同影响关系。 那么,造成这种不同影响关系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本文从两个方面作了分析: 从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来看,宋代文人政治社会和清代严酷的文字狱对文人创作 心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再从书法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帖学在宋代和清代初期 所展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即由盛而衰的两端。在明末清初,书法自身的 发展要求着变革,而此时访碑风气的勃兴、摹拓技术的完善以及金石学(主要石 学)研究的深入与书风转换的内在要求一拍即合,金石学成了碑派书法的催生剂。 本文试图通过宋、清两个时代金石学对书法的不同影响的比较,以及造成这 种不同影响的背景的分析,为认识书法史的嬗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更能看清 楚书法发展的某些内在规律以及对书法的发展起着影响作用的诸多因素,试图去 找到书法发展的社会时代与文化的内层原因,从而证明,书法的发展从来不是孤 立的,我们研究书法,必须将其置于整个时代和历史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才可 得出近乎史实的结论。
【关键词】:书法 金石学 碑刻 帖学 访碑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J292.26
【目录】:
- 一 引言5-7
- 二 宋、清两代金石学研究概况7-15
- (一) 录目之类8-10
- (二) 录文之类10-12
- (三) 考证之类12-14
- (四) 图谱之类14-15
- 三 宋、清金石学与书法15-31
- (一) 宋代的收集考证与清代的访碑摹拓15-18
- (二) 宋、清金石学家论晋帖与汉魏碑刻18-26
- (三) 宋、清两代金石学者与金石书法家26-31
- 1、 宋代金石学家与篆、隶、楷书26-29
- 2、 清代金石学家与篆、隶、楷书29-31
- 四 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产生不同影响的背景分析31-40
- (一) 帖学由宋至清的盛衰之变32-37
- (二) 宋代文人政治与清代文字狱37-40
- 五 结语40-42
- 主要参考文献42-43
- 后记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佚名;;老外选书法[J];芳草(经典阅读);2011年09期
2 庄红宇;介绍《书法教程》[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4期
3 薛元明;;书法的习性:恒温,恒心[J];青少年书法;2011年12期
4 孙登成;;论“海派”绘画的金石气[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年07期
5 黄倩宜;;书法,改变了我[J];初中生;2011年23期
6 徐忠平;;书法随感(二则)[J];东方艺术;2011年16期
7 王毅;;佟铸艺术简介[J];记者摇篮;2011年07期
8 周文彰;;我的“世博书法”[J];银行家;2011年08期
9 ;书画、摄影作品[J];新天地;2011年07期
10 ;钟繇[J];中国钢笔书法;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水滴石穿——雷珍民书法》简介[A];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崔明;敖翔;张玉山;;书法与绘画练习对老年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魏宗仁;;古钱书法趣谈[A];甘肃省钱币研究(1998-2003)年学术论文集[C];2003年
4 石谷风;;程奂轮的两幅书法剪纸[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蒋立群;;“中国书(艺)”之东方魅力及现代意义——“书法热”探奥(摘要)[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钟明善;;序《余明伦书法选集》[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7 刘敬;;关于写字教育与书法素质教育在大中专院校普及现状的思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8 雷中民;任军;胡茗;;汉字的渊源及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的魅力[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9 袁世宏;王米渠;高尚仁;余曙光;冯华;;书法针刺调治老年痴呆的行为和细胞水平研究探索[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丕琢;;浅析书法与民俗[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鑫(北京);浅谈宋代金石学对当时书法的积极影响[N];中国艺术报;2002年
2 徐志明 吴闻;雄厚遒丽的铁保书法[N];中国文物报;2005年
3 张荣庆;平生最爱是书法[N];中国艺术报;2005年
4 陈方既;书法为什么有许多技法讲求[N];中国艺术报;2005年
5 吴江欣;书法的断想[N];吉林日报;2005年
6 朱中原 ;实用书法?艺术书法?[N];美术报;2005年
7 朱中原 ;“官员书法”与“书法经济”[N];美术报;2005年
8 潘泽峰 刘宏宇 刘雪庆 ;浅谈现代书法之“多媒体书法”[N];美术报;2005年
9 郭永杰;天水书法的高蹈与缺憾[N];天水日报;2005年
10 宋振林;自然天成独一家[N];武威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力春;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考辨[D];吉林大学;2009年
2 郭怀若;石涛书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史长虹;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立体解读[D];浙江大学;2004年
4 李正庚;先秦至唐书法教育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桐t@;“引书入画”在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转换中的重要作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7 陈龙海;中国古代“线的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英飞;书法重现及其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9 朱乐朋;乾嘉学者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名询;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崔树强;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新宇;阮元与金石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晓林;略论罗振玉对近代学术的贡献[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卢芳玉;《语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宋淑湘;岳珂《宝真斋法书赞》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杨军;欧阳修与北宋书法[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马炜;徐渭书法风格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涛;中国佛门书家之流变[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10 沈速;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57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9574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