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

发布时间:2017-10-06 00:05

  本文关键词: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篆刻 印章 闲章 篆刻艺术 文化生活


【摘要】: 篆刻艺术在清代发展到繁盛的地步,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本文在揭示清代篆刻艺术发展、演变规律,指出它突出成就的同时,最大特色是将篆刻艺术置于清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大背景下,综合地探讨它繁盛的原因。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继承清代篆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从以下层次展开: 首先,在序言中通过对“篆刻”一词三种含义的探讨,既梳理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篆刻与印章之间关系的问题,又对篆刻艺术在元代产生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次,按照前、中、后三期分别阐述了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前期程邃、林皋等人对明朝有继承也有创新,但未脱尽明人习气;中期自高凤翰力振古法,为印坛注入生机后,丁敬能熔铸秦汉、元明,以“思离群”的精神,创为浙派,稍后邓石如异军突起,凭藉篆书的成就,“印从书出”,使皖派又焕发了活力;后期的赵之谦以“印外求印”理论为大纛,掀了融汇浙、皖二派的新潮,在此大潮中,涌现出吴昌硕、黄牧父二位篆刻大家,一个雄强高浑不可一世,一个光洁挍锐不失古趣,代表了清代篆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和繁盛境况。 再次,指出清代篆刻在实用与艺术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实用方面的成就体现为篆刻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闲章在此发挥了更多的功能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印章的使用,也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显示出篆刻已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艺术上的成就体现为篆刻艺术在清代发展到高峰,突破了“印宗秦汉”藩篱,呈现出集大成的特征。作为篆刻艺术重要载体的印谱,在集辑的规模、品类上都远迈前代,边款作为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书法、图画、镌刻、文辞四美于一身,也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力,印谱、边款的发展使篆刻艺术所包涵的内容更加丰富,以致诗、书、画、印在清代得以相提并论,篆刻艺术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 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清代篆刻艺术繁盛的原因:第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使印章的材质、形制更加丰富,也改善了篆刻艺术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影响到篆刻艺术在审美、风格上的变化;第二方面是治印者的社会地位,因社会身份、文化层次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篆刻艺术观念的转变而大大提高;第三方面是由于清代学术风气的变迁,对篆刻理论、审美乃至治印者的知识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清代学术中的文字学、金石学与印章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直接影响到篆刻艺术的发展;第四方面是其它艺术门类如诗文、绘画、书法对篆刻艺术的滋养,篆刻艺术从这些姊妹艺术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对篆刻艺术在清代的繁盛及成就起了主要作用。
【关键词】:清代 篆刻 印章 闲章 篆刻艺术 文化生活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J292.4
【目录】:
  • 一、 绪论7-15
  • (一)、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7-12
  • (二)、 本文的研究特点与材料问题12-15
  • 二、 清代篆刻艺术的繁盛15-47
  • (一) 篆刻艺术于明清之际的流衍16-22
  • 1、 明末清初篆刻艺术的整体面貌16-19
  • 2、 程邃“款识录”张显北宗19-21
  • 3、 林皋雅妍、精能独冠时贤21-22
  • (二) 清代中叶迅猛崛起的浙、皖二派22-34
  • 1、 雍乾之际篆刻艺术的发展趋势22-25
  • 2、 浙派“思离群”的创新精神25-31
  • 3、 “印从书出”与皖派的崛起31-34
  • (三) 晚清诸家的化古出新、自树一帜34-47
  • 1、 “印外求印”与融汇浙、皖的新潮34-38
  • 2、 吴昌硕钝刀恣意,直驱高浑38-42
  • 3、 黄士陵锐锋光洁,不失古趣42-47
  • 三、 清代篆刻艺术的突出成就47-79
  • (一) 篆刻成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艺术47-58
  • 1、 篆刻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47-51
  • 2、 闲章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51-54
  • 3、 印章的使用渐成一定规范54-58
  • (二) 篆刻确立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58-79
  • 1、 篆刻艺术于清代发展到高峰58-61
  • 2、 篆刻包涵的内容更加丰富61-76
  • 3、 “诗书画印”开始相提并论76-79
  • 四、 清代篆刻艺术繁盛的原因79-125
  • (一) 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79-91
  • 1、 丰富了印章的材质和形制80-86
  • 2、 改善了篆刻的工具和材料86-90
  • 3、 影响到篆刻的审美和风格90-91
  • (二) 治印者社会地位的提高91-101
  • 1、 治印者社会身份的变化92-95
  • 2、 治印者文化层次的提高95-97
  • 3、 社会上篆刻观念的转变97-101
  • (三) 学术发展的促进101-117
  • 1、 学术风气的影响102-106
  • 2、 文字学的作用106-111
  • 3、 金石学的影响111-117
  • (四) 其它艺术门类的滋养117-125
  • 1、 诗文意境与篆刻的妙契118-120
  • 2、 画理与印理的融会贯通120-122
  • 3、 书、印风格统一的趋势122-125
  • 总结125-126
  • 参考书目126-132
  • 后记13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鸿宁;;《古诗四帖》中表达的感情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徐海;赵之谦篆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户小钊;“印宗秦汉”现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9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979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2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