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颜真卿:“道统”与“书统”的冲突与融合

发布时间:2017-10-07 07:07

  本文关键词:颜真卿:“道统”与“书统”的冲突与融合


  更多相关文章: 颜真卿 道统 淳化阁帖 接受


【摘要】: 无人否认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对中国书法史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一改王羲之的“精研含蓄”创立了“宽博雄伟”的新书风,他的书体被人称为“颜体”,他在“安史之乱”及政治生涯中所表现出的忠义气概和恪尽职责同样成后世尊崇的典范。与他的政治义举所不同的是“颜体”独特美学价值的发现以及崇高书学地位的确立并不在唐代,而是在相隔数百年之后的北宋。 本文将目光锁定在自颜真卿出世到其崇高书学地位确立的三百年间,借鉴西方现象学和解释学,以变动性、不确定性和历时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类的活动的方法,考察了这一时间段颜真卿书学地位的历时性演变,并解决了学术界一直以来在此时间段内长期没有解决几个重要问题。问题一:为后世如此推崇备至的颜真卿书法,为何《旧唐书》对其书艺的记载轻描淡写?为何连同时代的书论家窦泉在历数有唐一代书家四十五人中没有颜真卿的名字?问题二:后世普遍认为颜真卿具有创新精神,为何在唐代那么多书家中只有颜真卿选择了创新,那么他之所以创新的思想根源何在?问题三:颜真卿崇高书学地位的确立在北宋,这是学术界的常识,然而北宋时官方编纂的《淳化阁帖》以及《大观帖》同样收录了唐代众多书家,其中为何也不见颜真卿的身影?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主要考察了颜真卿在北宋以前书学地位的历时性演变。颜真卿的书法之所以被世人熟知与“安史之乱”有关,此前他的书法成就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认可。从整个唐代来看,颜真卿在当时大多数人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书法家,其地位并不能与没有争议的褚遂良等人相比。第二章主要从颜真卿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详细的考察了他所生活年代的社会思想状况,他本人以及和他紧密相关的人的社会活动。颜真卿身处“前古文运动”(特指韩愈之前的“古文运动”)的中心,并积极参与了那场运动,“颜体”书风转变的思想动因与儒学复兴以及“古文运动”息息相关,其之所以变革的深层根源是“载道”,而实现“载道”的方式与途径便是“复古”。第三章主要从《淳化阁帖》未收录颜真卿这一问题出发,考察了《淳化阁帖》所秉持的书法正统观思想,以及“北宋四家”对颜真卿各不相同的接受态度。对于学术界通常认为颜真卿崇高书学地位的确立在北宋的观点,应当更正为这仅仅是一部分人的观点,以《淳化阁帖》和米芾为代表的正统书法观并没有积极的接纳颜真卿;而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代表的另外一部分人则采取了一种变通的态度,他们没有将颜真卿和王羲之严格的对立起来,而是以新的视角发现他们之间的共通性并积极地进行调和。
【关键词】:颜真卿 道统 淳化阁帖 接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3
  • 第一章 反差与误解——颜真卿宋前书学地位的真实状况13-23
  • 第一节 前人研究平议13-17
  • 一、"忠臣"与"小道"13-16
  • 二、人品与书品16-17
  • 第二节 宋前颜真卿书学地位的历时性演变17-23
  • 一、"安史之乱"前未有书名17-19
  • 二、"安史之乱"后书名渐起19-20
  • 三、晚唐和五代的接受态度20-23
  • 第二章 载道与复古23-38
  • 第一节 文以载道——文学复古的价值依据24-30
  • 一、儒学的衰微与社会风气的败坏24-26
  • 二、儒学的复兴与学风的转变26-28
  • 三、文学艺术的历史责任与创作的标准28-30
  • 第二节 书以载道——从文学复古到书法复古30-38
  • 一、文学改良的深层动机与文学实践30-32
  • 二、书法品评观念的嬗变32-34
  • 三、"颜体"变革的思想动因34-38
  • 第三章 冲突与融合38-58
  • 第一节 《淳化阁帖》缘何未录颜真卿38-48
  • 一、文化的正统与《淳化阁帖》的刊刻背景39-41
  • 二、《淳化阁帖》与书法传承的正统观41-46
  • 三、以米芾为代表的正统书法观对颜真卿的批判46-48
  • 第二节 矛盾的消解与融合48-58
  • 一、"理—分殊"——苏、黄对颜真卿接受的切入点49-50
  • 二、"宋四家"的书法实践对颜真卿的接受50-58
  • 结论58-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4-6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锁祥;;傅山书法中的颜真卿[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Z1期

2 刘存祥;;颜之推、颜师古、颜真卿及琅琊颜氏[J];春秋;1996年01期

3 樊有升;鲍虎欣;;偃师出土颜真卿撰并书郭虚己墓志[J];文物;2000年10期

4 萧德安;;重读颜真卿《劝学》诗[J];老人天地;2002年05期

5 王蒲青;颜真卿《多宝塔》的用笔方法[J];青少年书法;2003年19期

6 谢安辉;郭子绪临《祭侄稿》赏评[J];青少年书法;2003年20期

7 陈金顺;;一口吃掉了将军梦[J];故事家;2007年08期

8 崔学路;;震魂慑魄的行草书巨卷交响——颜真卿《争座位帖》评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9 金开诚;;颜真卿的书法[J];文物;1977年10期

10 刘家相;中国书法史上的丰碑——论颜真卿的书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志鸿;;继承道统 面对现实 寻求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刘正平;;朱熹和陆九渊的“格物致知”说辨析[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赵振华;;唐徐峤墓志与徐峤妻王琳墓志初探[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4 傅小凡;;李贽论“道”[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葛志毅;;序:中国文化与士[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6 张建年;张朝树;;“做人”与“作文”相长[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保万;;黄iυ谥熳友е械牡匚挥牍毕譡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进国;;困惑中的建构——“理一分殊”说的形成及形上拓展[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9 葛景春;;李白歌诗与盛唐草书[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10 陈谅闻;;凭借清幽山水 发展生态旅游——论湖州市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开发重点[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蕊;颜子后人相聚金陵[N];江苏经济报;2008年

2 郑新芳;张布舟遗墨展将在市博物馆举办[N];保定日报;2009年

3 郭永年;不知其人解其书[N];中国商报;2003年

4 钟键;孙中山的书法造诣[N];中山日报;2009年

5 王玉池;颜真卿《祭侄文稿》译注(完)[N];中国艺术报;2001年

6 郭永年 史咏;小名家也有大手笔[N];中国商报;2003年

7 裘金康;人品与书品[N];美术报;2003年

8 张海 全国政协常委;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N];光明日报;2010年

9 杨卫列;从毛国典先生落选谈起[N];美术报;2008年

10 蔺熙民;书法家颜真卿与道教[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浩;同构与冲突[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张勇;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西北大学;2008年

4 张国洪;吴澄的象数义理之学[D];山东大学;2006年

5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宜青;盛唐文编年[D];厦门大学;2008年

8 杨朝亮;李绂与《陆子学谱》[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杨芬霞;中唐诗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心;中唐文编年[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浩;颜真卿:“道统”与“书统”的冲突与融合[D];山东大学;2008年

2 岳俊萍;颜真卿书法的北宋接受状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颖昌;宋代颜真卿书法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胡明;论颜真卿书法中和美的思想支撑[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栾玲玲;执著于“道统”的重建[D];吉林大学;2011年

6 宁静;清代颜真卿书法接受史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韩秀锦;张伯行学行述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邹华;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对书法教学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翔;欧阳询、颜真卿楷书造形与空间之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李会富;《伊洛渊源录》中的道统观研[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87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987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5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