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其人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6:15
本文关键词:书如其人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画 书如其人 书学与人情事态 书学与感官思维 书学与文学
【摘要】:“书如其人说”是中国书法审美重要参照之一,对历代书法批评有其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然而“书如其人说”并非笼统的印象批评,确实有其理论依据,故本论文依次梳理“书如其人说”的来龙去脉、文化背景、书人实例,印证“书如其人说”的成立。本论文的分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绪论”归纳前人文献成果,并说明研究旨趣、范围方法。 第二章“书如其人说的历史发展”纵观“书如其人说”的历史发展,根据其发展脉络,先从书法的载体--文字的角度,寻绎“书如其人说”的来由,并按历代“书如其人说”内涵的演变,将其分为孕育发展期、成熟革新期,依序分析各期的特色与吸纳的新元素。 第三章“书学与人学的互涉”探讨书法的人文化,揭示中国书法背后深广的思想意蕴。又书法透过人的感官思维(通过人的身体认识世界的思维),渗入生活各个领域,举凡武术、兵法、建筑、文学,与日常的食、衣、住、行,使“书学”与“人学”互渗互融、紧密结合,造就“书如其人说”茁壮生长的丰腴沃壤。 第四章“书如其人说示例”援引历代帝王天子、名臣宰辅、翰墨书家、世外高人等各类书法作品,并核对史书传记的记录,综合比较分析其“书作”与其“人”的关联,以实例验证“书如其人说”的成立,并对照各代文论、书论核心范畴的演变,找寻二者在时代发展中的共性。 第五章“结论”总结“书如其人说”。“书如其人说”虽为传统书法批评模式之一,却历久而弥新,不仅能展现因才适性的书艺美学特色,亦堪为养性修心的明鉴,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心画 书如其人 书学与人情事态 书学与感官思维 书学与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旨趣9-15
- 1.1.1 研究动机9
- 1.1.2 研究目的9-10
- 1.1.3 前人研究成果的探讨10-15
-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15-17
- 1.2.1 研究范围15-16
- 1.2.2 研究步骤与方法16-17
- 2 “书如其人说”的历史发展17-21
- 2.1 酝酿发展期17-19
- 2.1.1 中国文字与思维17-18
- 2.1.2 书法创作的初探18-19
- 2.2 成熟革新期19
- 2.3 小结19-21
- 3 书学与人学的互涉21-33
- 3.1 “人、文、书”的心象关系21-26
- 3.1.1 人的心象关系21-24
- 3.1.2 文与书的心象关系24-26
- 3.2 书学与人情事态26-31
- 3.2.1 技法与人事26-30
- 3.2.2 书体碑帖拟人化30-31
- 3.3 书学与感官思维31
- 3.4 书学与文学31-33
- 4 “书如其人说”示例33-45
- 4.1 帝王英气——唐太宗书法“英锐果劲,率性放逸”33-35
- 4.2 名臣清风——欧阳修书法“清秀颖利,,丰约中度”35-37
- 4.3 书家法度——颜真卿书法“宽厚磅y!,以圆纳方”37-39
- 4.4 世外逸调——朱耷书法“禅趣淳厚,浑zO超逸”39-44
- 4.5 小结44-45
- 5 结论45-47
- 5.1 由人及艺的身体思维45
- 5.2“书如其人”的个性、群性、时代性45-46
- 5.3 书人合一,艺进于道46-47
- 致谢47-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皓;“书如其人”人格批评模式辨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政;唐太宗书法综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95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995016.html